创新财政科技投入 推动县级科技部门建设_地方战略论文十篇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 推动县级科技部门建设_地方战略论文十篇
【党建论文】导语,大家眼前所欣赏的此篇共有45864文字,由柏皓小细致修订,发布在美文档 www.meiword.com!市场(market)是各方参与交换的多种系统,机构,程序,法律强化和基础设施之一。尽管各方可以通过易货交换货物和服务,但大多数市场依赖卖方提供货物或服务(包括劳力)来换取买方的钱。可以说,市场是商品和服务价格建立的过程。市场促进贸易并促成社会中的资源分配。市场允许任何可交易项目进行评估和定价。市场或多或少自发地出现,或者可以通过人际互动刻意地构建,以便交换服务和商品的权利(比如所有权)。市场通常取代礼品经济,通常通过规则和习俗(如摊位费,竞争性定价,出售货物来源(当地农产品或股票登记)和军事或警察威胁,如创新财政科技投入 推动县级科技部门建设_地方战略论文十篇感谢大家借鉴!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 推动县级科技部门建设_地方战略论文 第一篇
论文关键字:创新 县级 财政 科技投入 科技部门 建设
论文摘要:通过对郑州市及周边部分地市县(市、区)的 调查 ,本文 总结 出了县(市、区)科技工作存在服务县域 经济 的作用不明显、财政科技投入的效果不理想、权威性和被 社会 认可的程度低三大问题,提出了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 管理 、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三项建议。
20xx年,科技部对县(市)级科技工作调研后,首次在召开了全国县(市)科技工作大会,对发展基层科技工作作了专题部署,几年来在加大投入、强化职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县(市)级科技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县(市)级科技部门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以郑州市为例,20xx年前全市12个县(市、区)中,有两个区科技部门是同计划、 统计 等部门合并办公,部分县(市、区)科技部门实有工作人员不足5人,最少的只有2人;目前所有县(市、区)均设立了的科技管理机构,部分县(市、区)的科技工作呈现出了较好地势头。WWw.meiword.CoM但是通过对郑州市及周边部分地市县(市、区)的调查,发现不少县(市、区)科技部门的编制、经费、条件和实有人员配置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多数县(市、区)的科技工作同地方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县(市、区)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县域经济的作用不明显。按层面划分,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构成中最基础的层次。一般来说,县级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不是从事大量的基础性的科学研究,而主要是把已经成熟的、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中去,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引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县级科技部门本身不从事技术研究,没有现成的科技成果,由于基础条件,人员素质等的限制,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传递、交流,发挥的作用也极其有限,针对同一项目争取上级经费支持,除非争取到重大项目(除高新区外,一般县、市、区组织的项目几乎不可能争取到),多数情况下还不到发改、 农林 水利 、 交通 等部门支持的零头。
(二)财政科技投入的效果不理想。目前,郑州市所辖县(市、区)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原科技三项费)的比例,都达到或超过了市所要求的不低于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的比例。但是,由于县(市、区)级财政总量有限,导致科技投入的绝对数较低,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科技经费主要集中用于国家、省、市的重点项目,县(市、区)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组织的科技项目几乎得不到上级科技经费的支持,县(市、区)科技部门几乎不可能组织对经济、社会有较大影响的研发项目或科技活动。县(市、区)的科技投入,对大型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没有吸引力,组织小型科研项目的投入不小、工作量不小、效果差,同时由于小型科研项目同样存在风险,组织的县级科技计划项目没有产出、产出与投入不成比例或产出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小,导致县级对组织县级科技计划的关注程度和支持力度持续降低。
(三)权威性和被社会认可的程度低。县级希望科技部门能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部门现有的职能同各行业、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交叉或重叠较多,本身所拥有的资源、协调和调控手段有限,开展工作往往还要利用各行业、经济管理部门的一些资源。工作目标同地方的重点工作脱节,为了完成上级业务部门分配的项目申报、成果鉴定、专利 申请 等指标,一些县(市、区)的科技部门不得不陪笑脸,陪 人力 ,甚至从有限的科技经费中挤出一部分作为对项目单位、个人的补助回报,才能勉强完成任务。造成基层科技工作成效不大,显示度不够,人、财、物支撑不够,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二、推动县级科技 管理 部门建设的几点建议
“有为才有位”。 调查 中发现,部分县(市、区)及地(市)科技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总是抱怨党委、对科技工作重视不够,主要领导对科技工作支持的力度不够,没有真正从科技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找原因。笔者认为,推动县级科技管理部门建设,需要国家、省、市科技部门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县级科技部门,围绕县(市、区)的主要工作目标,从解决县域 经济 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的角度出发,创新县本级 财政 科技投入,利用好有限的县本级科技资源,发挥好科技部门应有的作用,促进部门软硬件条件的建设。
(一)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目前,多数县(市、区)科技投入的使用是套用国家、省、市的管理、使用,但是正如调查发现的问题,县(市、区)组织的科技计划项目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真正在县域经济中发挥引领作用。建议县(市、区)在现 行政 策的框架范围内,建立一套多形式、多方式的县(市、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体系。一些县(市、区)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了科技发展基金专户,对县(市、区)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原科技三项费)采取了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无息借款(一到两年偿还本金)的使用方式,其中无息借款(一到两年偿还本金)回收的资金、财政拨付的其它科技专项经费全部进入科技发展基金专户,委托生产力促进中心按照资本金投入、有息借(贷)款或风险 投资 的模式参与各类技术交易、技术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投资项目及科技基建项目(如科技产业园)的建设,不仅使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而且由于科技发展基金多数循环使用,帐户资金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资产不断增加,使科技部门能够在不增加地方财政负担的情况下,组织较大的科技项目或承担县(市、区)交办的较重要的平台建设项目,增加了科技部门在各项工作中的话语权,提升了对外形象和影响力。
(二)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由于多种的原因,县(市、区)组织的科技计划项目容易引起各方面的疑问,县级科技部门人员少,业务涉及的行业及部门也较多,部分县(市、区)科技部门的领导对待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较慎重,这些都影响了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因此,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部分县(市、区)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成立了科技资金管理领导小组,由财政、发改、 工商 、税务、土地、房管、建设、 审计 、纪检等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项目征集、项目筛选、专家评审、领导小组初定,最后县(市、区)领导审批的程序,一是确保了程序的合法性,二是有效的避免人为因素,三是争取到了各单位及县(市、区)领导的支持。
(三)创新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多数地方企业的规模小、龙头企业少、企业的科研能力有限,这就给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带来了难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县(市、区)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原科技三项费)是作为对企业纳税奖励来使用的,有些则是被作为信息化、基建等项目资金来使用,投入到生产企业的部分资金由于效果不明显,也容易引起争议。这些使用,一是不能真正起到科技资金应有的作用,二是有可能使科技工作被边缘化。部分县(市、区)结合当地经济、 社会 发展的实际,策划了孵化器、创业中心、科技产业园等项目,还有一些则是在引进科技项目、成果上下功夫,建立了、企业、科研院所共担风险的科技开发投入机制,多种形式的投入提高了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了科技资金的使用效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县(市、区)的工作报告、人大报告都有专门的论述和较为详细的安排,关键是要有具体的“抓手”,落实各种政策和措施。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部分县(市、区)主要领导有从事过科技工作经历的,对科技工作的认识就更清晰一些,对科技工作给予的支持就更多,科技在县域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较明显,这说明把科技部门中综合素质较高的干部选拔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也是推动县级科技部门建设,促进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约束条件分析_地方战略论文 第二篇
论文关键词: 金融 中心 评估指标 比较 约束条件
论文摘 要: 建立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首先简述国际金融中 心指标评估方法,然后通过比较上海与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的现状,探讨上海竞争 成为国内金融中心的优劣势。最后,文章 总结 了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约束条件。
一、前言
国际竞争的根本,在于对国际金融主导权的竞争,在于对全球资本的控制权、支配权的 争夺。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上海作为我国发 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其框架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上海通过在过 去的十多年中的建设和发展,现在已经到了可以进入跨越性发展的时期,即
如今,上海已经形成了包括 银行 间同业拆借 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 上海 证券 交易所、上海 期货 交易所和上海黄金交易所在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并且是我国金 融机构的最大集聚地。而作为我国的首都,则是机关的所在地。
总的来说,上海与相比,其优势在于具有一个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此外,由于较 高的市场自由度和宽松的 环境 ,上海在吸引境内外 金融机构 以及对外开放方面也具有独特的 优势。WwW.meiword.COM然而,必须看到,上海在成为国内金融中心的漫长道路上还存在许多困难,例如,全 国各大金融机构的总部大都设在。再例如,全国许多城市都非常重视金融市场的建设, 要处理好与这些城市在金融活动方面的关系也并非易事。
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约束条件
基于上文的讨论与,可以 总结 出以下四条制约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因素。
1.金融机构集聚度不够。虽然上海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外资金融机构聚集地,但是与成 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如美国、英国、日本),上海的外国金融机构数和金融中介非银行 金融机构的数量与质量存在明显的不足。据 统计 ,英国、美国、日本在1996 年时单离岸金 融中心商业银行数就分别达:493.472.219家,其中外国银行分别为347.328.92家,远 远高于在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另外,质量上差距也较明显。在上海本地的金融咨询 机构中,目前还没有一家像麦肯锡、普华永道一样有国际影响的咨询服务机构,这种状况不 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
2.交易规模和金融产品种类不足。上海目前虽然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但是 与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较,交易的层次以及金融产品的种类仍显得单调,各金融市场间资金 缺少流动。同时,金融产品的类型不多,国际化程度不够,缺乏避险交易工具。不过,近年 来,我国已经在着力于 金融创新 ,开发新的交易品种。比如,qdii、qfii以及股指期货。
3.金融监管环境的建设与金融监管机构间关系的协调。传统意义上,主要应从三个角 度来考察金融监管环境,即监管广度、监管深度以及监管频度。然而,我们发现伦敦、纽约 在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时,并不是一味地管制,而是采取了更先进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比如, “服务优于管制”和“有所为,有所不为”。上海作为非监管总部所在地,既面临总部的监 管,又面临跨业的监管。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好各种监管机构间的关系,使得 监管变得更合理、更有效率。
4.缺乏国际化人才。目前上海人才国际化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缺少国际通用型 人才。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一定需要大量的既懂得国际惯例又熟悉国内 法律 的 高级经营 管理 和金融人才。然而,上海金融行业中,高级人才与劳动 人口 的比例远远低于纽 约、伦敦、东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
参考文献:
1. 张泽慧.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评估方法及指标评价体系. 社会 科学研究,20xx(1)
2. sohu财经频道——国内财经——京沪深:谁是未来的金融中心?20xx.3.15
3. 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出炉.国际金融报,20xx.3.21
4. 张卫华.纽约是如何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 经济 ,20xx(2)
5. 英国金融“大”与伦敦金融城的复兴.上海证券报,20xx.2.8
6. 李豫.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多远.国际金融报,20xx.3.1
7. 于福生.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xx(5)
8. 项利华,杨冉.城市金融竞争力比较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xx(6)
9. 李昌武.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模式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山东纺织经济,20xx( 1)
10. 黄牧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与路径.浙江金融,20xx(7)
论福建集装箱港口民营化的研究_地方战略论文 第三篇
集装箱港口 民营化 必要性 现状
[论文摘要]现代集装箱 运输 的迅猛发展,使得集装箱吞吐量成为港口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集装箱运输船舶大型化等发展趋势的需要,集装箱港口的发展呈现出深水化、功能多样化、运营高科技化及产业国际化的特点,民营化成为集装箱港口发展的最新趋势。本文主要了福建集装箱港口民营化的必要性与现状,并阐述了今后民营化过程中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福建集装箱港口民营化的必要性
港口民营化始于英国,目前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福建的集装箱港口与码头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泉州港跻身全国百强等,但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民营化提上了日程。
(一)港口产业结构不合理
现在福建港口发展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包括码头港口之间过度竞争的问题,都出在产业结构方面,如果由民间 投资 ,地区之间的竞争、过度竞争,都会通过 市场 机制解决。国有资本从集装箱码头退出,可以集中力量建设港口 公共 基础设施;国外资本的进入,可以对提升 管理 水平、引入竞争机制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福建集装箱港口的地区结构也需要调整,以形成干线港和支线港合理分工的机制,而不是盲目的都去争干线港。
(二)港口结构矛盾比较突出
目前福建的公用码头呈现超负荷运转态势,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不足,区域港口间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WWw.meiword.Com从福建港口业目前的吞吐能力看,结构性总供给不足依然是主要特征。据相关 统计 显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85%以上依靠海运完成,目前福建沿海港口运输货物集装箱化率已达到65%,但实际福建集装箱设计能力与实际吞吐量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巨大的需求缺口仍然存在,并突出的体现在一些主要的集装箱港口上。
(三)港口集疏运网络不完善
全球经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集装箱运输的迅猛发展,要求集装箱港口经营由、单一运作向大型、高效、综合物流方向发展,这需要包括码头、仓储、各类运输经营者等参与的庞大的集疏运网络体系的有机互联,而福建目前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亟需改善。
(四)港口功能不完善
福建港口产业里,除了装卸、仓储等直接产业以外,还有相关产业,如临港产业和物流业,正是这些相关产业决定了福建集装箱运输的增长潜力,但现阶段,福建港口相关产业规模较小,港口功能多样化发展的还不尽充分。
二、福建集装箱港口民营化的现状
sct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高效率的作业水平、优质的服务、不断增长的业绩,受到各方的广泛肯定,从而掀起了国外资本投资
宁夏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及建议_地方战略论文 第四篇
摘要通过对宁夏设施园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提出宁夏设施园艺种植必须从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基地建设及市场化运作等方面进行突破,以促进宁夏设施园艺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设施园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建议;宁夏
1宁夏地理位置和资源特点
宁夏地处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总面积5.18万km2,现有耕地127万hm2,人均0.23 hm2,居全国第4位。宁夏光热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日照在2 200~3 200 h,太阳辐射强,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日照百分率80%,年降水量173~647 mm,年蒸发量1 200~3 300 mm。充足的太阳辐射和较长的日照为宁夏发展设施园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园艺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周年均衡生产,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还可实现在盐碱地、沙漠等非可耕地上进行生产,大幅度提高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光热资源利用率,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宁夏水资源极度匮乏,十年九旱,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了从根本上突破干旱制约,发展设施园艺,应有效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因此,在宁夏发展设施园艺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2宁夏设施园艺发展现状与特点
2.1设施面积不断扩大,规模化生产逐步显现
宁夏设施农业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xx年,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55万hm2。20xx年以来,按照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各地坚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来抓,设施农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WWw.meiword.com20xx年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2.78万hm2,增量是前3年增量的总和,相当于发展设施农业20多年来累积总量的57%。20xx年上半年全区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35万hm2,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4.13万 hm2。
据宁夏农业部门统计,宁夏设施园艺每年平均产值逾15万元/hm2,所产生的效益远高于大田作物。设施园艺产品除供应本区外,70%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并成功进入、蒙古及部分中亚地区和我国香港,发展势头良好。宁夏设施园艺中应用的设施主要有日光温室、移动拱棚、小拱棚和连栋温室。设施园艺产品种类丰富,主要有番茄、茄子、黄瓜、辣椒、双孢菇、豆角、茭瓜和经济林果等。目前已初步形成高中档生产基地配套、产品种类配套的良好发展势头,物流配送体系已初步形成,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
与前些年相比,近2年宁夏设施农业建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业带布局由以灌区为主,向山川并重发展。设施农业面积20xx年引黄灌区为1.48万hm2,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仅有633 hm2;截止20xx年,灌区3.06万hm2,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发展到1.06万hm2。二是栽培设施建造类型由以日光温室为主向日光温室、移动温棚、大中小拱棚及“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等并重转变。20xx年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中,日光温室和大中小拱棚比例分别为69%和31%;到20xx年日光温室比例下降为61%,而各类拱棚比例增加到39%。三是设施农产品品种由以蔬菜为主,向林果、瓜类、花卉、食用菌等多领域扩展。
2.2设施种植逐渐从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
宁夏设施园艺不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且种植品种也越来越多。通过大力推广优良特色品种,普及温棚栽培技术,设施内栽种的果蔬品种已从过去以单一生产蔬菜为主,逐步向多品种、多领域方向发展。上市蔬菜的种类已达到50余种,生产品种除传统的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和叶菜外,火龙果、甜瓜、食用菌等也相继批量生产。传统作物的种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同一品种的蔬菜也以多样性面目出现。如太空椒、彩椒等特色蔬菜区已试种成功。温室西瓜、葡萄、草莓等也相继上市;兰花、桃、扶郎等花卉的温室种植也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产品远销、上海和广州等大中城市。
2.3温室结构及配套技术逐步实现本土化
宁夏通过多年的学习及自我发展,逐步探索出适宜于当地特定气候条件的各种棚室,并对各种构造结构进行大面积改造,将保温节能与集雨节灌在设施栽培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了干早、半干早地区的特点[2]。如“宁夏干旱区设施蔬菜综合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已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实现设施栽培节水70%的目标,且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无公害生产的质量,提高果蔬品质,为赢得市场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另外,宁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稳定的设施栽培技术支持体系,通过与高校产、学、研的结合,建立了望远、固原三营等规模化、管理技术高的产业集群。同时通过牵线搭桥,形成了固定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手把手教会农民设施种植。
3宁夏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 3.1设施结构简陋,层次不齐,环境调控能力差
宁夏虽然经过大力扶持,设施结构相比前几年有了极大改进,但大部分园艺设施结构简陋,目前仍以土坯、竹木等简易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标准化的砖墙、镀锌钢管结构少;日光温室跨度一般8~12 m、长50~60 m,室内空间小,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农户经营温室的保温仍以人工草苫遮盖为主,通风一般在温室屋面顶部和前脚部开口,几乎没有环境调控设备[3]。农业园区的日光温室设施水平较高,一般采用砖墙钢骨架结构,保温被覆盖,自动卷帘机卷放,大约占20%~30%。少量园区日光温室设有环境调控设施,但设备落后,对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调控能力弱。因此,农户和园区的日光温室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都很差,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生产没有保障。如20xx年1月,我国遭遇冰雪灾害天气,宁夏的温室大棚倒塌严重,过冬蔬菜遭受冻害,经济损失巨大。再加上20xx年年初的大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众多设施大棚遭受到了毁灭性灾害,损失惨重[4]。
3.2个体农户文化层次低,市场化运作缺乏
由于农民对设施园艺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加之文化素质较低,经营理念落后,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意识。据抽样调查,宁夏农村劳动力中71.7%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仅为小学和初中。面对新技术和新型种植方式,接受现代设施园艺栽培管理技术的速度较慢。同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又比较少。在设施经营过程中,生产者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栽种的品种随意性大,没有对市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不确定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很难与需求市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占据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小生产难以与蔬菜大市场、大流通对接的矛盾越来越突出[5]。
4宁夏设施园艺发展的建议
4.1积极调整蔬菜产业结构,开发当地名优果蔬品牌
要调整品种结构,积极引进国内外适合设施栽培的蔬菜新品种,尤其是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新品种,借此提升宁夏的蔬菜档次。据统计,在蔬菜生产中,更新一代品种,科技贡献率可提高10%~20%。应突出发展“一乡一品”,然后过渡到“一县一品”的规模生产格局,形成区位优势。要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在发展早春蔬菜、秋延后蔬菜栽培的同时,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以遮阳网覆盖技术为代表的夏季伏菜,确保蔬菜的周年生产、均衡供应。同时注重对当地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高水平管理,高科技投入,提高当地特色果蔬的市场占有率和产出值[6]。
4.2建立以业主(或种植大户)为主的示范体系
首先,要搞好蔬菜技术员及种植大户的培训工作。据统计,应用一项新技术,可带来30%~50%的增产效果。为此,要建立示范片,通过业主率先按标准化进行蔬菜生产示范,让广大基地农户看得见、学得到,促使蔬菜标准化生产由点到面,向基地四周辐射。其次,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各县农业局为“中心”,主要负责提供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并进行合理引导;以各基地(乡)镇农技站和蔬菜专业技术协会为“基本点”,主要从事技术的推广实施、农资服务及蔬菜的营销,并随时进行监督[7]。
4.3市场化运作水平要逐步提高
要在大力发展蔬菜合作组织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定位的原则,以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为重点。都市农业以花卉、蔬菜、农家乐为主,发挥花卉、蔬菜短平快的特点,增加经济效益;设施水果必须走外向型农业的路子,生产高档水果产品,实现设施果品远销海外市场的目标,实现设施园高效益的目标。同时,注重精品化的发展路子,标准化生产,精品化种植,精品化包装,品牌化销售。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分工,企业做品牌、做市场,农户做基地,最终形成市场与种植模式的对接[8]。
5参考文献
[1] 杨方,安治信.浅析宁夏彭阳县当前旱情与对策[j].农业,20xx(21):61-63.
[2] 邹冬燕.广西亚热带沿海地区设施园艺发展前景[j].南方园艺,20xx, 20(04):52-55.
[3] 李秀舫.卢龙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xx(14):5-6..
[4] 宁夏自治区,国家宁夏调查总队.宁夏统计年鉴20xx[m].:中国统计出版社,20xx.
[5] 吴素芳.宁夏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j].乡镇经济,20xx,25(2):51-53.
[6] ,陈春宏,徐明.现代化设施园艺生产机构提高市场竞争力研究[m].上海农业学报,20xx,19(4):5-10.
[7] 张福墁.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提升我国设施园艺现代化水平[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xx,37(3):261-264.
[8] 李天来.设施园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及发展方向[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xx(增刊):1-4.
建三江旅游资源类型分析_地方战略论文 第五篇
二十一世纪,旅游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并且作为一个流动性强、涉及范围广的新兴产业,将在全球经济的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类型研究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应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地处三江平原,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以盛产绿色优质水稻闻名,有“中国绿色米都”之誉。对建三江旅游资源类型进行系统科学的归纳,将为建三江旅游业发展提供专业依据,为建三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基础条件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位于我国东北边陲,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流的河间地带,素有“小三江”之称。地跨同江市、富锦市、抚远县、饶河县,与隔江相望。全局东西长152.9公里,南北宽152.8公里,总面积12332平方公里。属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1°—2°,平均降水量550—600毫米。区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50—626.6米之间,主要由平原、山区和丘岗、山坡组成。
建三江分局下辖15个国有农场、139个管理区。现有固定资产28亿元、常住人口20万人、各类从业人员82577人。
经过五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建三江分局形成了八大优势:一是大农业,全局现有耕地802万亩,人均拥有耕地40亩,并实行规模化经营。二是大机械,全局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0万千瓦,农机新度系数达到0.78,旱田机械化率达98%,水田机械化率为94%。三是大科技,建三江现有大中专毕业生7127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9356人,科技贡献率达到6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四是大粮仓,已累计生产粮豆725亿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644亿斤,人均生产粮豆34万斤,职均生产粮豆234万斤。wWw.meiword.cOm20xx年粮食总产量92亿斤,约占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1/10。五是大湿地,拥有洪河、挠力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苏里江、勤得利鲟鳇鱼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19.6万公顷;六是大界江,有八个农场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等界江边,全局有230公里界江;七是大旅游,有900公里科技示范带和16个科技园区;八是大文化,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与北大荒人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北大荒精神和建三江精神。有一批文学艺术创作团体和人才等。
近年来,先后被、、黑龙江省授予“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中国绿色水稻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局”、“省级绿色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称号,20xx年,被国家粮食协会授予 “中国绿色米都”的称号。
二、建三江旅游资源类型
为了科学合理的促进建三江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保护、旅游项目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业的管理与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旅游资源的类型进行探讨。
1、自然旅游资源:建三江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态内蕴,是开发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
(1)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4年,1996年经批准为国家级,属平原湿地类自然保护区,是黑龙江垦区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的东北边缘,建三江分局境内,总面积21835.7公顷。区内有浓江河、沃绿兰河,河流迂回曲折,水流平缓,低洼地沼泽发育良好,沼泽和草甸连片。岛状林主要位于原二抚路两侧,人为干扰极少的保护区核心区,是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貌的典型代表。保护区内植被类型为湿生、沼生植被,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化植被。常年积水区一般水深1.0米左右,湖泊水深可达2米以上,几乎全为沼泽植被,鱼类、昆虫和浮游生物十分丰富。保护区内现已查明有植物1012种,鸟类110余种,其中迁徙鸟70余种,留鸟40余种,大雁、苍鹭、丹顶鹤等在春、秋两季数量多达万只。
(2)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建立,于20xx年经批准为国家级。该区位于祖国边陲,三江平原腹地,分布于建三江分局七星、大兴、红卫、胜利、八五九农场,总面积97951.4公顷。保护区河流系三江平原内河,水系发达,水资源极为丰富,与完达山余脉隔河对峙,两侧岛状林较多,呈零星分布。
保护区内挠力河长350公里,流域面积23589平方公里。沿河明水泡子星罗棋布,是水禽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区内各种鸟类110余种,其中迁徙鸟70余种,留鸟40余种,主要有大天鹅、白鹤、野鸭、红嘴鸥、苍鹭等。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8种。保护区内有兽类27种,其中珍稀动物9种,有较大经济价值的动物18种,如麝鼠、赤狐、麝子、貉等。区内生态系统极富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省内、国内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湿地生态系统。
(3)喀尔喀玄武岩石林地质公园:位于饶河县境内,占地109平方公里,由喀尔喀玄武岩石林、挠力河湿地及东安镇地层古生物地质遗迹保护区、龙山森林观赏区、明山屯——桥梁队民谷野营区和乌苏里江游览区组成。20xx年正式被省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
喀尔喀玄武岩石林保存有接近原始状态的山川景色,各种拟态石景观如龙绕虎搏、或熊攀狮偃、或壁立危岩……可与天下名山媲美。玄武岩石林是新第三纪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台地,由于岩浆冷凝过程中形成的柱状节理发育,再加上长期风化剥蚀,便雕琢成千姿百态的石林,是黑龙江省独有、国内罕见的玄武岩石林景观。
(4)勤得利湾风景区(额图湾):额图,勤得利农场水产公司一队所在地,是古代的赫哲渔村。传说从前有兄弟二人成仇,大动干戈,哥哥杀死弟弟,拿走了弟弟颈上的金项圈,人头落于此地,故取名为额图。初有赫哲人20户,以捕鱼为生,繁衍生息。现有45户,常年和渔船打交道,生活富裕。额图湾有著名的景点“月亮湾”,远远望去,清澈的“月亮湾”两端与江水相连,湾中是原始湿地和丛林,原生态味十足。村北立着一块国境线界碑,界碑的东侧是刚落成的摄影基地,这是“摄影爱好者之家”,是采风者的客栈。
为了发展名特优鱼养殖,农场在额图湾修建了水库,并被总局命名为“额图湾名特优商品鱼养殖基地”。1998年总局又建立了“黑龙江鲟鳇渔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黑龙江珍稀史氏鲟鱼、鳇鱼。
(5)五星山风景区:五星山位于勤得利农场北部,系额图山余脉,海拔480米,是农场境内第二座高山。山顶峰的西南坡有一个硕大的由山石组成的五星,鬼斧神工,什么植物也不长而周围则是郁郁葱葱。从场部的西南方极目远眺,便可望见仿佛一颗五星镶嵌在山顶,五星山因此而得名。
传说当年玉皇大帝亲临此山游玩,见风光美妙龙心大悦,便令随从搬来山石摆下五星作标记,好让臣子们也来此游玩,就留下了这颗醒目的五星。如今,登上峰顶,场部景色便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楼房,宽阔平坦的路面,还有长栏石岸的人工湖点缀其间,赏心悦目。
山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山野菜,薇菜、蕨菜、刺老芽、四叶菜等等。每年五月份,上千人结伴背筐上山采山野菜。薇菜干货价格每公斤在120元左右。采摘山货已经成了当地职工群众创收的有效途径。
(6)东安镇风景区:东安镇位于乌苏里江边八五九农场境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渔村。历年盛产如鰲花、鳊花和马哈鱼等五十五种鱼类。清末,此地与民间通商。沿江修筑砖瓦结构及式木刻楞单层门市房及二层楼房,有十余户商号店铺,甚为壮观。日本占领时期为饶河县所在地。现仍保留一栋俄式商店门市。到这里,可以享受到美味的鱼宴,也可乘船游览美丽的乌苏里江沿岸风光及对岸村庄。
(1)勤得利古城:位于勤得利农场,黑龙江边的西山南坡。整个古城呈不规则形,城墙周长近2公里,以夯土为墙,北、西墙保存较好,外高5- 6米,内高3- 4米,墙基下宽6米,上宽1米。南墙保存较差高仅1米左右。此城两面河水环绕,两面雄山夹峙。西城墙紧逼勤得利河,地势陡峭,怪石嶙峋,城墙依山势而修,高耸嵯峨,易守难攻。此城在辽代称兀惹城(见张泰湘著《兀惹丛考》),是居住在黑龙江流域著名的民族兀惹人的首府。据《辽史、卷8、景宗上》记载,辽保宁七年九月,渤海余党燕颇作乱,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失败后,“燕颇走保兀惹城”。这是有关兀惹城的最早记载。明朝永乐七年,为了加强对东北的管理,建立了东北水陆交通驿站45处,即“海西东水陆城站”。这是明朝经营东北的一条主要交通线,它和抚远境内现存的莽吉塔古城均为这条交通线上的驿站之一,此时的兀惹城,已改名为乞勒伊城。
(2)洪河农场文化宫(场史馆):洪河文化宫始建于1984年,文化宫总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四周绿树怀抱、花香四溢,文化广场占地3000平方米,是黑龙江垦区最早建成的一座议、文化、娱乐、体育、教育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场所,建有场史图片室、影剧场、多功能体育馆、图书室、“老年人之家”等,是农场文化娱乐活动中心,被外界赞誉为大荒深处文化宫。
洪河文化宫场史图片室是农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开发建设时的艰苦岁月,现代化大机械的作业场景、形象地展示了农场20年来的开发与建设,光荣与辉煌、希望与未来,展示了洪河农场由“婴儿”成长为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农场的沧桑历程。文化宫已成为展示洪河人形象的窗口,曾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先进文化宫”。
(3)北大荒农业股份七星科技园区:位于七星农场,有核心展示区500亩,水稻、大麦、玉米、大豆示范辐射区10万亩。它具有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技术推广带动、农业人才培训、休闲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年接待参观人员10多人次。他们对现代化农业高、精耕作、高科技研发成果赞叹不已。
(4)二道河农场万亩大地号:二道河农场第六作业区七号地,总面积为12620亩,是世界上最大的地号。大地号采用立体化作业技术,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大马力农用机进行耕种管收,飞机航化作业喷肥、灭虫,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由于该地号面积大,土地平整,生产过程全部采用机械作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成为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典范。国家领导人、、先后来万亩大地号观看作业的展示,并给予高度评价。此外,建三江分局周边市县还有较多景点:
(1)赫哲民族文化村:位于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境内,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景区以赫哲族历史文化为主体,再现了赫哲族生产生活、宗教仪式、民风民俗等场景。文化村内集中展示了赫哲族民族歌舞、渔猎生活、渔猎资源、宗教习俗、食鱼文化、传统说唱艺术、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等赫哲族文化精粹。现已建成广场区、展示区、雕塑区、宗教区、民居餐饮区、狩猎区、游乐区、码头区等功能区。景区内建有文化村大门、赫哲族展览馆、博艺斋、图腾柱、木雕天神及神偶、五组大型雕塑(猎归、猎熊、狗拉雪橇、鳇鱼、天鹅)、赫哲民居(撮罗子、马架子、地窨子)、萨满屋、娱乐场、表演舞台、小动物狩猎场、荷花湖等景点。景区内服务设施齐备。宾馆饭店卫生洁净,服务热情周到,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饶河县游击队纪念碑:位于饶河县饶河镇小南山主峰下。占地面积2032平方米。纪念碑由花岗岩石及钢筋混凝土构成,碑高16.6米,碑座呈方形,设两层平台,每层高2米左右,四周围有雕刻着松针、松果图案的石栏杆。碑身表面为镶嵌青灰色大理石。碑身顶端坐落着一位抗联战士持枪前进的雕像,高6.9米,由花岗岩制成,正面镌刻着原黑龙江省省长的题字“饶河游击队纪念碑”,碑体背面题词“先烈,永昭千秋”。
饶河县是东北重要根据地之一,是抗联第七军的发祥地。前朝鲜民族主义共和国委员长崔镛键,曾任七军参谋长,转战饶、富、虎、宝一带。1965年崔镛键来华访问时,提出在饶河小南山建立纪念塔,得到周总理亲自批示并拨款70万元,后逢而中止。1985年再次由省拨款,县民政局主持建设,次年9月3日落成。现已成为饶河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之一。1986年10月5日,被批准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3)东方第一哨:位于抚远县乌苏镇,是中国大陆最先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每当夏季2时15分,红日便从江面冉冉升起。1984年8月,时任的视察边境,为乌苏镇哨所题词:“英雄的东方第一哨”。1986年8月,黑龙江省、省军区在哨所建立了纪念碑。这里是休闲度假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
三、建三江旅游资源类型整合
1、丰富的自然景观
翠绿的森林,绚丽的山峰,弯曲的河流,神秘的界江,辽阔的湿地草原,构成了建三江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有东安、勤得利古城、喀尔喀山及大溶洞等古迹遗址;有洪河、挠力河等保护区;有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界河;有20万分局辛劳结晶的别拉洪人工河。本区还栖息着国际珍稀濒危珍禽(丹顶鹤、白鹳等)和国家重点保护兽类(梅花鹿、马鹿等)以及珍贵濒危植物(野大豆、黄檗)和名贵鱼类(鲟、鳇、三花五罗、大马哈等)。还有许多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动植物,如芦苇、不叶樟、狍子、鲤鱼等。此外,周边市县也有较好的自然风光,如街津口国家森林公园、东方第一哨等。
2、深厚的以“北大荒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气息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20世纪50年代末,按照“屯垦戍边”的方针,中国解放军10万转业官兵随王震将军开赴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开拓了人类农耕史上的一段传奇——大机械操作的现代化农业区在一片沼泽地上拔地而起。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创业,亘古荒原变成了中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营农场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成为举世闻名的“北大仓”。北大荒人为国家和做出了巨大贡献,北大荒精神正是在这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她集中体现了“北大荒人”这个英雄群体高度的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由“北大荒精神”衍生的人文景观,是建三江旅游发展的另一亮点。她承载了红色知青时代的全部记忆,是北大荒人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那个特殊年代中国的印记。
建三江拥有如此具有深厚生态意义和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类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将为建三江旅游业的开发、发展提供一个参考蓝本,也是建三江旅游业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准备阶段。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本着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历史遗迹原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将建三江旅游业带入一个正常发展的轨道。
构建面向大西南的怀化再生资源产业_地方战略论文 第六篇
关键词:再生资源产业;汨罗模式;优势比较;启示和设想
再生资源产业是汨罗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该市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并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小废品”做成大产业,这一经济现象被称为“汨罗模式”,深入研究“汨罗模式”对怀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加快构筑商贸物流中心进程意义重大。
一、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汨罗模式”
1、以市场为依托,健全集散网络。汨罗再生资源产业前身是废品收购业,发轫于清代。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废品回收业迅速发展壮大,收购网点遍布全国各地,自发形成了以新市镇团山村为中心的废品交易市场。针对“户户经营、家家收购”的无序状态,汨罗市在2000年提出“建立专业市场、健全回收网络、加快资源集散、壮大再生产业”的思路,从源头扶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一是建设交易市场,规范经营管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的原则,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占地500亩的“中南再生资源大市场”,对团山村附近的回收站点、马路市场等实行划行归市,分类设区,结束了废品收购行业“有市无场”的局面。wWw.meiword.cOm20xx年又筹资1.2亿元启动市场二期工程建设,新增市场面积800亩,带动市场经营户发展到2000多家,就业3万多人,收购品种300多种,是中南地区最大再生资源交易市场,成为全国三大再生资源市场之一。二是建设回收网点,扩大回收规模。支持回收企业联结大城市、大工厂、大市场,到外地设点、合股、联营,在全国30多个省市建立回收网点1800多个,基本上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在资金、政策、信息上给予大力扶持,鼓励回收大户组建专业回收公司,目前该市年交易量达5000吨的公司达100家。三是建设链接网络,提高集散能力。加强现有加工企业与全国城市专业回收公司的对接,强化专业分工,提高回收质量。该市已与全国105家专业回收公司实行成功对接。目前正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5000多个一、二、三级回收网络中心。引进3家大型物流公司,组建再生资源物流中心,初步形成了再生资源回收、运输、包储、交易、信息一条龙的市场服务体系。规划投资3亿元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和电子信息平台。20xx年上半年该市再生资源交易量突破80万吨,同比增长74%;交易额70多亿元,同比增长82%。
2、以园区为载体,打造产业平台。园区化、集群式发展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方向。汨罗市按照“基础设施共有、相关企业共联、有效资源共享、环境污染共治”的原则,从20xx年开始,先后投资近4亿元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聘请国内一流的研究设计机构编制汨罗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总体规划,对再生资源交易市场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环境评估。现在核心区5平方公里初步完成了水、电、路、通信及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投资近2亿元用于环保设施建设,启动以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的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对入园的项目,注重从投资强度、平面布局、立体分布、环保设施、绿化率等方面进行严格规划和审批。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企业入园生产,使再生资源市场的废品成为园区企业的原材料,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有效配置。目前园区已形成了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区、电子产品制造区、塑料加工区、农机制造区、有色金属加工区等五大功能区,产品和废物代谢链条基本形成。
3、以加工为龙头,促进产业升级。注重提高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化能力,实现由“收废品、卖废品”向“收废品、卖原料”,再到“收废品、卖产品”的转变。一是突出分拣提高回收效益。再生资源市场开辟了废铜、废铝、废不锈钢、废塑、废纸、废橡胶等专业交易区,引进国内外废旧物品分类分拣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改变原始粗放的人工分类、分拣、分捆、分装,推行较为精细的分类拆解、熔铸、提炼、再造,将废料变为工业原材料,成为“长三角”、“珠三角”及园区企业的原材料基地。二是突出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先后引进再生资源加工和制造的企业91家,逐步形成再生铜、铝、不锈钢、塑料加工四大板块,年加工废铜8万吨、废铝10万吨、废不锈钢6万吨、废塑料15万吨。在废金属和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中突出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多重处理,大力发展以铜材为主材的漆包线生产、水暖器材加工,开发以塑料、铝等多种材料为主的综合型精加工,逐步实现由单一的原料产品向中间产品和终端产品发展。三是突出创新提升科技含量。与湖南大学合作,建立再生资源研发中心,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促进产品深度开发和资源再生利用。中天科技生产的龙舟牌收割机进入了东南亚市场,公司在新加坡成功上市。奥力克公司生产的水暖器材全部出口欧洲市场。平桂制塑利用废塑料加工生产的pvc板材和型材成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填补了湖南空白。湘北铜业生产的无氧铜棒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以环保为前提,实行可实施发展。始终坚持环保先行,完善废弃物资无害化处置系统。建立完善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工业污染综合防治模式,达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效果,较好地解决了结构性、区域性污染问题。一是严格环保准入。坚决落实新上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格执行“准入”原则,即重污染项目、高能耗项目、产能相对过剩项目、投资强度达不到要求的项目、技术含量未达标的项目一律不能入园。先后拒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投资项目20多个。二是推行清洁生产。投资近2亿元加强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园区内实行统一排水,废水由污水管网收集,通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达标后排放。厂房设计专用排烟通道,产生的废气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回收企业的固体废弃物通过焚烧炉集中处理,产生的废气经活性炭吸附通过布袋除尘达标排放。财政前后共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再生资源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三是狠抓环保执法。加强环保日常监管,开展环保专项整治,先后取缔土法炼铅、反射炉炼铅、钒冶炼、粗铟加工、废油提炼企业共32家。对产能、环保不达标的46家造纸企业全部实行关停整改。“五小”企业高污染、高排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5、以政策为导向,监理扶持体系。汨罗市抓住试点契机,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打造信用平台。20xx年,成立了以财政局牵头,国税、地税、公安等职能部门参与的“再生资源行业财政服务所”,将原属各乡镇征收的税费交由服务所统一征管,纳入市本级管理。并派出会计帮助大户建账做账,创造条件培育一般纳税人企业,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随着产业发展壮大,又重点组建了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会计咨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信用平台,突破了中小企业“难”的瓶颈。近几年来,共组织再生资源类中小企业10多亿元,引进资金2.9亿元。二是加强政策激励。20xx年国家取消再生资源行业“征三返七”的增值税奖励政策后,为了扶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该市制定了以奖代投的政策。近5年,财政奖励支出达8688万元,占该行业增值税新增部分地方所得的110%。实行这一倒贴政策尽管在初期加重了本级财政负担,但确保了产业快速发展,随着企业成长和返奖比例逐年降低,产业对财政的贡献日益明显。20xx年再生资源产业为市本级纯增可用财力2000多万元,20xx年预计可达2亿元。三是强化服务。汨罗市组建了再生资源工业园管委会,对园区进行统一管理。公安、国土、环保、建设等部门在园区设立专门服务机构,对入园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收费,建立园区“绿色通道”,为外地客商发放“绿色通行证”,确保企业建设经营畅通无阻。
二、汨罗与怀化发展再生资源业的优势比较(一)政策支持构成了“汨罗模式”的重要优势条件
为了加速汨罗工业园的发展,切实办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汨罗市委、市对市内特别是市外投资者到汨罗工业园兴办工业企业项目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再生资源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用地用水用电政策。根据国土资源部《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规定,按同类地区最低标准执行。用水用电政策方面,除不可抗力因素外,保证每天24小时供电供水;用电按湖南省工业用电目录价执行;现时工业用水1.2元/吨。优惠的用地用水用电政策,给再生资源业的提供了有力支持。
2、财政支持政策。行政规费除岳阳市、省及省级以上的外,实行零规费管理。属汨罗范围内的服务性收费,按汨罗政务公开中心收费标准的50%收取。一是再生资源产业项目税收按实征收。20xx年按缴纳增值税额的33%,由市财政奖励给企业投人再生产。奖励比例以后每年递减2个百分点,到20xx年及以后,奖励比例固定为25%。二是非再生资源产业顶目税收按实征收。自企业签订投资协议之日起四年内,所缴纳增值税地方留存的25%,由市财政金额返还给企业以偿还土地借款,其增值税地方留存超过借款的部分,按不同比例由市财政奖励给企业,即:第一年奖励100%,第二年奖励70%,第三年奖励50%,第四年不再奖励。土地借款四年内尚未还清的部分,市财政不再偿还,转为用地企业的用地成本。企业竣工投产后,头三年所缴企业所得税由市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投入再生产,第四至第六年奖励50%。
3、配套服务政策。一是属汨罗范围内的相关手续,自企业落户合同生效后,5个工作日内由工业园指挥部代为办结。需上级或部门解决的问题及办理的手续,派专人全程帮办,协调办理。对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由市委书记或市长帮办;1000万元以上的,由市级领导帮办;500万元以上的,由部门一把手帮办。二是对工业园区实行封闭管理。相关部门必须经市长批准方可到工业园开展执法俭查,对企业的一般违规违法行为只纠错、不罚款。对在园区吃、拿、卡、要的部门单位干部职工,一经查实,先下岗、停职,再依法依纪处理。
(二)怀化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综合优势明显
1、区位、交通优势。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交通要冲,为“大西南桥头堡”,发挥着“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重要作用。交通方面,怀化为全国铁路重要枢纽站之一,湘黔、焦柳、渝怀三条铁路在市区成“大”字形交汇,沪昆高速已经通车,杭瑞、包茂高速正在建设,芷江机场距市区35公里,基本形成了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2、资源优势。近年来,怀化依托区位、交通条件,再生资源市场得到迅猛发展,全市再生资源企业已达143家,从业人员2200多人,年回收废钢铁24万吨,废铜、废铝6万吨,去年年销售收入46.2亿元,在全省名列前茅,成为五省(市、区)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中转、集散中心,为我市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商贸流通优势。再生资源产业是大物流产业,怀化近年来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步步高、家润多、佳惠、飞达、苏宁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商业零售企业势头强劲,一大批大型综合、专业和批发市场不断壮大,一大批商贸物流市场正在兴建,大市场、大流通、大物流格局正在形成。20xx年,怀化城区已建成各类综合、专业市场58个,营业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有固定店面2875个,摊位13700余个。拥有各类商业服务网点11000多个,从业人员84000多人,年市场成交额在101亿元以上。商贸物流业年gdp已达73.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18%,批发销售中有50%以上销往周边地区,商品辐射范围涉及周边44个县市150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怀化是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物流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在环城南路、南站、仙人桥一带,集中了商业、物资、供销、粮食、材料厂等七条铁路专线,年货物吞吐量在300万吨左右的专储中转能力在全省居第二位,居怀化市周边地区首位,属于不可替代的优势资源。怀化铁路年货物运输量为1450万吨,其中80%通过怀化辐射输送到周边地区。
三、“汨罗模式”带给怀化的主要启示
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汨罗市委、市更是提出了“率先发展、领跑岳阳”的战略构想,全力建设再生资源这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矿山”。从他们的探索和实践中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既要市场主导,又要引导。汨罗再生资源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的亮点,是市场主导和引导的结果。汨罗再生资源产业首先是在废品收购经营户相对集中的地方自发形成市场,依靠市场牵引带动本地和外地更多的资源、资金、人才、技术向这一区域聚集。因势利导,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成立“一所一会三公司”等手段加强引导,优化服务,规范市场,促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在发展方向上实现产业化,在发展机制上实现市场化,在服务形式上实现社会化,在运作模式上实现企业化,在生产方式上实现集约化,使原始自发的收购行业转变为一个优势产业。汨罗经验证明: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不等于撒手不管,要克服市场缺陷,必须加强引导。用“有形之手”把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最优的程度。
启示之二:既重产业发展,又重环境保护。再生资源产业如果只重产业发展而不重环境保护,就可能导致四面八方大量废弃物集中涌入,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与发展初衷相背离。汨罗市将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与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模式,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和“全程控制”转变,探索出了一条“把矿山建立在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谋求发展与环保的双赢。要变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要变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要变各自为战为系统化建设,实现各功能区紧密配合,能源梯级利用,物质闭路循环;要变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努力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为新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空间。
启示之三:既需招商引进,又需自主创业。汨罗在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中,始终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另一方面大力鼓励和支持全民自主创业,引导千军万马投身到产业发展中来,培养一支遍布全国的队伍,构建一个联系各地的网络。汨罗的经验表明,加快发展既需要借助外力,又需要激发内力。只有扩大开发借助外力,才能使自己增添活力;只有深化改革激发内力,才能使自己的力量强大;只有充分发挥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因素,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启示之四:既促财政增长,又促企业成长。汨罗市在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中大胆采取让利措施,促进企业发展。特别是在产业发展的起始阶段采取财政倒贴的方式来扶持企业成长,大力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提升科技含量和加强环保设施配套建设。汨罗市运用财税这根杠杆,撬起再生资源这一大支柱产业,培植了地方财税的核心增长极。汨罗经验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很有借鉴意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产业的支撑,也是财税的源泉,抓财源建设促财政增长,既要顾及目前,更要放眼未来,正确处理好“取”与“予”的关系,跳出财政抓财源,发展产业抓财源,大力扶持企业成长,多放水养鱼,少杀鸡取卵。只有企业成长起来了,才有稳定的财源,欠发达地区才能走出“越收越穷、越穷越收”的恶性循环,驶入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
四、怀化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对策建议
怀化在西南五省(市、区)商贸物流中心地位日益加强。目前,全国形成了最具影响的湖南汨罗、朝阳、河北中加、广东清远等五大市场和园区,但西南地区尚未有大型再生资源物流园区,而怀化的区位、交通等发展优势是发展再生资源物流园区的最佳选择。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尽早建成面向大西南的再生资源物流园区,成为辐射西南地区的再生资源大市场。
1、总体思路。结合实际,怀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总体思路要立足怀化,着眼大西南,依托自身优势,建设集散市场;发挥协会作用,健全集散网络;以黑色金属为品牌,建立物流基地;以加工为龙头,促进产业升级;以政策为导向,加强服务扶持。通过3—5年努力,把怀化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再生资源集散市场。
2、加强市场建设。一是要选好址,综合环保、地价、交通等各种因素,规划选址应首选中方县中方镇龙井村,这里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交通条件。同时,这里地价较低,适合投资商开发。二是要选好投资商,由于再生资源行业属于特种行业,各种矛盾和纠纷较多,为便于管理拟定向选择在怀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的龙头企业为投资商,实行由市废旧金属回收市场为龙头、全市再生资源企业和经营户共同参与的股份制联合开发。三是创立好品牌。广泛借鉴和吸收各地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选择好目标市场,确定战略规划,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逐步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影响力的再生资源产业结构体系,成为推进构建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力量。
3、着力政策引导。再生资源市场为大物流市场,市场建设成本较高。因此,应借鉴汨罗做法,在财税、用地等方面予以倾斜,并在政策上引导城区再生资源企业和经营户入市,并统筹好市直相关部门以及中方县、鹤城区的有关协调工作,使上下形成一盘棋,共同推动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汨罗再生资源发展纪实》(《岳阳经济》20xx第三期);
2、《怀化统计年鉴》(20xx年卷);
3、雷平《我国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思考》《商业研究》1999(5);
4、《怀化发展商贸物流业的思考》(《怀化发展》20xx第三期)
浅谈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_地方战略论文 第七篇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 价值创造能力 集群升级 区域创新体系
论文摘要:通过对湖北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嵌入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其集群值创造能力和升级能力也存在差异由于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升级与其所处经济区域的发展状态及制度模式密切相关研究了湖北省传统产业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和网络外部性特征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升级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系。
1导言
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而连接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地理上的集聚如果根据产品制造过程的特点进行分类.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传统制造业集群、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专用品供应商集群和一种特殊的产业集聚——产业(科技)园。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湖北省经济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正经历一种演进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为集群的发展已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中.这个网络是由掌握核心技术和控制技术路径的核心集群根据自身利益而在全球范围组建的。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创新的技术壁垒低.所需要的前期积累少.对技术适配度的要低.创新的机会少因此,会有大量跟进者进入.新加入的企业将共同作用于对现有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的改变:第二。创新的技术壁垒高.需要高度的前期积累.对技术适配度的要求高.但创新的机会多因此.只有较少的企业能够实施创新而获得这些机会.这些少数者将决定新的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并利用长期和连。
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壁垒.强化优势。wWW.meiword.com由于熊彼特第二种创新模式依赖企业的知识基础。特别是缄默型知识、复杂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这就需要企业间能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人际接触和互动.从而导致相关创新者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相反.第一种模式对应的创新则不需要地理上的集中.创新依赖的知识更多是可编码的.借助现代通信手段可以在全球范围布局这就使得各种集群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将被分为核心集群或边缘集群。核心集群掌握核心技术和对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因此是全球生产网络(gpns)的控制者.他们可以根据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进行布局.发展和利用各种为其服务的边缘集群.特别是对于编码性强的知识和可以通过许可形式扩散的技术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就更不严格由于当前技术模式下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是掌握在核心集群手中.所以.这些边缘集群就可能会处于长期依赖状态.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区域替代。
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已大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但大多数集群基本处于输出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或为掌握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进行产品加工和外包服务的生存状态其目前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上.但随着供应的增加.其成本优势正在丧失。集群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维持价格优势的潜力非常有限因此.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价值创造能力就成为所有集群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
2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湖北省4个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即仙桃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随州三里岗香菇集群和十堰、襄樊、武汉为基地的汽车产业积聚带以及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某些共同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集群内部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湖北省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还处于较低层次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例.从当今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是模块化采购与同步设计相结合.要求零部件供应商能够配套和具有参与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上、中、下游产业虽然都有.也有一定的分工.但缺少联系与协作机制.分工程度有限.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结果是大企业根据用户要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优势不明显.难以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保大”的格局。
(2)行为的主导性作用过大.市场化的网络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学习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集群公品的供应数量和质量为整个集群服务的物流系统、信息平台、生产要素市场、技术开发和研究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对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都进行这方面的大量建设。并逐步由主导过渡到市场化供应模式但湖北省产业集群层面上的这些公品的供应非常匮乏.的作为主要体现在提供土地和税收等优惠政策上。随着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有的地方已经出现部分企业外移现象.而一旦产业链中关键企业迁移.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网络的崩溃。
(3)产业集群缺乏核心技术,产、学、研联合开发的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内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比较少.虽然部分企业拥有一些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就总体而言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业集群内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企业.而企业规模有限,研发投入十分不足产、学、研之间缺乏科技创新的分工与合作.湖北省丰富的研究开发资源没有和集群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
(4)品牌、诚信意识缺乏,短期化行为、无序竞争.严重损害了市场环境不少企业品牌、质量、诚信意识淡薄,假冒他人商标、以次充好、压价竞销、仿冒、偷工减料、欺瞒等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这种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状况与产业集群所需要的诚信互助、合作共赢的发展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5)产业集群的发展基本处于依附状态。产业集群的发展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十分明显.有的集群已嵌入全球价值链中.成为代工和贴牌企业.有的则在国内市场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由于缺乏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市场和产品开发基本控制在大型购买商和重要技术供应商的手中.集群对未来发展的路径控制能力很弱。
通过对湖北省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和集群升级问题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嵌入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其集群升级能力也就存在差异。传统制造业集群往往同时嵌入多条价值链.产品市场为国内市场或为多个跨国公司贴牌.技术壁垒较低.市场结构为竞争性市场这就不仅使其不容易形成对单个跨国公司的依附.并通过这种开放式发展模式使它们能够和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最严格的质量标准接触.激烈的竞争将迫使集群提升其制造技术.通过引进行业标准和学习贸易惯例提升其制造质量和管理水平这是一个通过学习能力提高带动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很多集群就是因此而走过了由过程升级带动产品升级直到功能升级的道路因此.处于落后地位的传统产业集群只要学习和创新能力足够强大就相对容易实现价值链升级。
对传统产业集群而言.过程升级到产品升级是一个转折.虽然通常情况下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但通过设计改进或技术改进而实现产品升级并不能孤立进行新设计的推出、产品功能的提升如果要在市场取得成功必须还有其他因素的支撑例如品牌和市场规模.如果集群市场声誉和协同能力不足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产品创新将成为外部性行为.那些实力更强大的集群和企业将模仿这些设计而迅速取而代之。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也是同时嵌入多条价值链中.由于拥有替代性很小的资源.它们更容易培育出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因此也具有较大的升级潜力。
3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与集群升级
湖北省传统产业集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保持集群竞争力的同时如何实现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实现集群升级对于传统产业集群而言.由于大多数集群是由中小企业组成.其创新活动往往会受制于经济规模和技术能力.要实现集群的升级依靠企业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形成合作机制和整和社会资源的能力.提高集群的协同效应.而这一点正是湖北省大多数传统产业集群的弱点。
通过对广东省佛山市和浙江省传统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经验的研究.有如下经验值得湖北省借鉴在集群发展初期.当地进行了大量公品的供应和制度建设.为集群协同效应和合作创新机制的形成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这些措施主要包括:①建立集群技术创新中心,对集群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合作攻关。通过培养、招聘等办法建立了多领域的人才队伍.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同时.成立集群研究开发中心和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发集群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了集群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⑦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了技术创新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以先进的检验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从技术人才、信息、法律等方面全方位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产前环节提供原料数据库和原料检验检测:产中环节提品的应用、工艺、质量问题、化学和技术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在产后环节交易中心物流信息平台提供销售、仓储、物流配送服务。并逐步实现创新服务体系由纯粹的公益型组织向市场型组织转变同时.还建立了信息化服务网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服务:③建立配套的生产资料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降低创业门槛和增强集群经济扩张能力围绕集群主业.和民间共同投资兴建各种原材料交易中心.使产品生产的各种部件和材料都能够在本地采购订造:④树立集群品牌意识,对区域品牌进行营销在行业协会的推动下.通过会展、博览会等形式大力营造区域品牌.并建立效应的抵押制度和信息甄别机制共同维护区域品牌的声誉。
对于传统产业集群而言.区域创新体系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和能力不足以及多方合作的实现问题但这种合作机制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难以形成的.需要或行业协会这样的第三方积极介入.为企业发展搭建合作平台和提供公品.进而引导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样在不断进行的创新过程中.通过量的积累最终集群发生质的能力跃迁.实现逐步升级。 湖北省的复杂产品制造集群主要就是汽车产业集群而汽车产业目前发展的趋势和行业特点决定了集群协同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对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升级起着决定作用而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缺陷则正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将集群发展纳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上.通过地方的有关政策投入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为集群企业搭建合作创新的实现机制.提升集群的协同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要解决的除了为集群发展营造公平公开的经营和法律环境、提供高质量公品以及通过一定优惠政策吸引高质量要素的投入外.针对汽车产业的特殊性.重点应该在如何提升集群协同效应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制造这个层面上体现为合作进行成本控制、提高市场反应弹性、在进货和产品定价方面进行合作提高市场势力: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层面上体现为合作进行产品开发和参与设计、合作进行集群共性技术开发等这种协同表现在行动上的协同、资源上的共享和文化上的互信。
与集成化和区域紧密合作相对应的是零部件生产交易的全球化和网络化对于通用性强的零部件.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正加强合作建立零部件采购网站.共同建立网站可减少开发经费.系统一体化能大幅度降低订购成本。
集群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制造和产品开发方面.更主要表现为对未来行业技术路径的预测和控制能力上.集群必须具有合作进行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的能力对于处于跟随地位的集群而言.由于进行构架创新比进行根本性创新更有可行性。因此.针对现有动力模式.可以从提高汽车技术性能方面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使集群推出更高性能的产品.开拓出新的细分市场例如.电子控制技术、提高燃油效率技术、轻型材料、安全技术、信息显示技术、汽车通信技术等。另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废车回收利用技术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当技术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集群也可以集合区域经济的力量.合作开发针对新动力形式的共性技术.这类技术如果获得突破就可以开创出一个全新的技术范式.控制未来的市场方向例如,混合动力车的相关技术以及各种新型动力的相关技术。
但由于共性技术开发的高风险、公品特征和系统创新特征.单个企业和研究机构都没有能力和动力进行开发.共性技术的供应只有走合作开发的道路但针对共性技术.合作是难以通过市场利益自动达成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共性技术的供应有美国式的引导市场主导型和日韩式的主导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确立研究项目(这些项目是竞争前技术.而不是产品阶段的技术,具有国际前沿性、共性基础、耗资巨大、需要不同利益主体联合攻关);设立专门机构对合作单位进行统一协调:拨出专门的研究经费支持项目的早期开发。
因此.对于汽车产业这样对规模和技术依赖都很大集群而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通过一定的制度投入使集群形成协同能力共同提升成本控制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市场反应弹性以及共性技术开发能力。
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不仅要具有技术优势.同时还必须能够快速形成市场优势.否则集群进行的创新就会成为实力强大的垄断企业或价值链治理者——核心集群的廉价利用的正外部性产品.集群的先动行为也很容易成为触发市场释放各种风险的不明智行为。对这类集群而言.区域创新体系应该解决的就是弥补高技术企业在创业初期市场势力较弱小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制度投入.建立创新技术的市场信誉和促进市场规模的迅速增长.应围绕营造技术商品的综合价值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采取合作的方式提高研发速度和降低风险。通常的合作方式包括:合作风险投资、联合技术开发和外购。合作风险投资一般是介于大型公司和小型公司之间的合作大公司通过人股、给小公司提供资本或者提供营销渠道的形式使小公司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对于大公司而言.合作风险投资可以使公司获取外部的技术来源.降低开发风险.提高开发速度;对于小公司,这种合作可以为自己带来急需的风险资本和营销能力联合技术开发是一种战略联盟形式.特指两个或三个公司在一定时间里联合起来进行项目研究.项目的收益也被合作伙伴所有外购则是指公司把技术的获取、运用和营销通过外部契约导人.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速度通过在行业共性技术领域的合作.行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有利于每一个企业以更快的速度推出新的技术产品、更新技术模式.为占领市场赢得宝贵的时间。
第二.与现有市场网络进行捆绑销售和实施信息共享当企业打算向市场推出一种新技术产品时.如果企业能够和市场覆盖面广的著名品牌的营销网络进行捆绑.其新产品就能够利用这种有形的网络资源和无形的品牌资源快速实现产品覆盖.而最终成为主导技术模式和行业标准微软的发展历史就是这种捆绑销售最成功的一个案例信息共享是指合作双方共享互利的商业信息来实施技术产品的营销航空公司、银行网络和通讯网络都是具有巨大网络资源的合作对象。
第三.提高用户的主观价值由于决定用户选择的标准不仅是技术产品提供给他们的客观价值.用户感知的或预期的主观价值也是影响其最终选择的关键.因此.企业如果能够成功地提升用户对其产品的主观价值评估.哪怕其产品的客观价值不一定优越于竞争对手的产品.也能成功胜出。
企业常常采取的营造主观价值的方式包括购买、请名人作、推出“蒸汽商品”等购买对于新技术产品可以起到市场破冰作用.有利于建立起用户的初步信任,名人则起到示范和说服作用.可以带来更大规模的需求“蒸汽商品”则是指向市场宣传还没有开发出来的产品.说服用户等待.使之不要买现有技术模式的产品.而等待购买将要升级换代的技术产品。
第四.把握技术开放的程度。通常情况下.企业对于自己的技术发明都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护.以获得技术发明带来的垄断利润但是.在网络外部性市场.过度的保护反而会带来需求规模难以迅速突破临界值.使新技术在主导技术设计和行业标准的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公司在对新技术的制造和营销能力不足时.情况会更加严重因此.许多企业都采取了适当放宽保护的方式.只对核心技术加以严格保护.而开放应用层面的技术.通过利用其他社会资源推动应用技术的推广.进一步带动核心技术的市场认可开放应用技术则可以促使技术被快速采纳.得到外部开发群体的溢出效应。
关于构建东北区域创新体系探析_地方战略论文 第八篇
论文关键词:东北区域 创新体系 路径
论文摘要:阐述构建东北区域创新体系的必要性,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论述构建东北区域创新体系的路径。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创新改变生活的时代,一个区域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综观我国东北区域经济发展全局,尽快构建东北区域创新体系,是东北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加快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选择。
一、构建东北区域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区域,无论从地理位置、交通、资源,乃至技术和产业、产品上,都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因此,党、明确提出了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任务。应当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为发展民族经济、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东北经济昔日的辉煌有些黯然失色,被称之为“东北现象”的问题并没有改观,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南重北轻”的局面。因此,如何在的支持下,发展区域优势,重振东北经济雄风,便成了东北经济区的当务之急。目前,东北地区应抓住机遇,构建东北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再展英姿的新路来。加快东北区域的整体推进,重塑东北经济的新现象。
区域经济在发展中,不仅要参与区域之间的竞争,而且要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WWW.meiword.cOm区域创新在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上,一是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知识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内生作用;二是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增强区域经济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的能力;三是能够形成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市场化,这就提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区域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区域创新环境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区域创新环境中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形成区域经济中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内的大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逐步形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环境还可以为区域内的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和各种技术服务,进行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区域创新体系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主要是在这一区域内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促进新知识新技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强调要促进本地创新要素的互动,以此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二、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第一,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滞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人才相对较多,但其分布极不平衡,科技人力资源主要分布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及其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地方企业科技资源相对不足。据统计,东北区域企业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所占比重在全国排在第29位,说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业部门从事研发的科技力量十分薄弱。这种不平衡性使得科技资源密集部门存在着极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而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企业又存在着极度的资源短缺,以至于科技成果吸纳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低下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第二,经济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这是制约东北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进程推进缓慢,民营科技企业发育不良,使得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领军主体。区域产学研合作机制运行不畅,科技资源的条块分割从整体上降低了科技资源运行的聚合质量。
第三,产学研合作机制运行不畅。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科研资金的投入渠道由以前的投入转变成和企业共同负担。但是以企业为主投资科研的市场机制还未形成,与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的需求相差甚远,严重制约了科研开发的后劲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由于大量的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大部分科学家和工程师、近60%的研究开发活动都不在企业这个市场竞争主体之中。这就造成了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因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无法转化和产业化。
第四,投入不足。持续、快速增长的资金投入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近年来,东北三省的科技资金投入虽然有了较大增长,但与国内其他经济区域比较,力度还很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年均增长幅度落后于其他地区;二是科技投入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较小;三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偏弱。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资金筹集渠道单一,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不足,对拨款、专项贷款的牵引导向作用不够。
第五,科技中介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是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技术转让和扩散机构、资讯与评估机构、政策研究机构、风险投资公司和股票市场是创新服务体系中起桥梁和辅助作用的中介环节。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这几个方面都很不完善,有些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扩散力量有待加强。现有的一些中介机构自身素质不高,对规范市场主体的不良行为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内部缺少必要的自我约束的规章制度,同行业中介也缺乏自律性机构,并且各种中介机构也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结果导致多头领导、分散管理的状况,系统、配套的行业管理难以形成,造成工作上的混乱局面。
第六,科技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科技人才总量的增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形成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近些年来,由于人才环境不够宽松,人才的聚集、培养和使用机制不活,使东北三省的科技人才大量外流,“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仍较严重,不仅对原有科技资源存量的利用率不高,而且对外省人力资源的吸引力也不明显。
三、构建东北区域创新体系的路径
1.引导产业集群化,建立自主创新基地
产业集群是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模式,国内外一些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经验已经证明,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建立的一种良好模式。产业集群之所以能推动自主创新,是因为:第一,集群的企业可以更容易、更快地获得新客户的知识,它们比单个、孤立的企业更快地掌握消费最新趋向。第二,可以更快地学习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企业相互之间学习则更快。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创新集群也是区域创新体系发达的地区和创新密集的地区。要引导产业集群化,建立自主创新基地,关键在于:首先,要选好具有区域特色比较优势、适宜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其此,要有效参与,制定支持产业集群的政策,营造产业持续发展的环境,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保障。
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集群式创新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倡导现代商业精神。为推动一个地区产业的普遍发展,必须有目的地倡导现代的商业精神,如个性、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拼搏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和合作共赢意识等。二是要适度调控集群的集中度与集群规模。东北地区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产业组织条件与资源优势,可以培育不同类别的集群,但要适度调控集群的规模。三是要强化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创新。一方面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信任机制,另一方面要提高预期的合作效应。
2.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
在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所以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必然要求。这里的企业主体既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民营企业。为什么要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呢?因为在中国,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不在大学和研究所,而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强。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因为大量的人才不在国企,而在研究所、高校和外企,科技计划和支持重点都在高校和研究所,相当多的产学研合作仍然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企业参与的比例过低。企业没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足够的资金投入,因而无法吸引人才,在前沿技术中没有说话权,从而一直不能成为创新主体。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比例只有60%左右,而在发达国家,一般都在70%以上。
因此,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加强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自主创新环境。二是要改革科技计划体系,统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完善技术创新领域的战略布局和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变过去科技计划和支持重点都在高校和研究所的格局。三是要加强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支持,通过重大科技计划、相应的税收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四是要大力加强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克服部门壁垒和地区壁垒,培育一批能够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服务的中介机构,引导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各种专业服务。
3.完善社会中介服务支撑系统,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中介组织在集群式创新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创办中介服务机构首先应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集群中的企业应在的引导下提高建设行业协会的意识和积极性。在组建方式上企业应自发建立,于之外,并与保持合作关系。如在江浙地区,同业协会、同业商会在对外贸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主要职能是监督和服务,为集群内企业交流信息提供机会,有助于成员之间互相了解,彼此合作。这样,监管与行业自律并举,共同规范市场秩序,制止无序竞争。此外,技术服务机构、营销公司、金融机构、咨询公司、会计和律师事务所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都需要积极开展服务。 其次,应大力培养科技中介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过程是一个集市场技术供求、资金、人才、服务等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此过程中需要各种专业科技中介服务人才。可以利用创新体系的教育与培训子系统,培养信息咨询服务、成果转移、投服务、人才服务、法律监督、“孵化器”等各方面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从而提高科技服务水平,有效完成创新成果的扩散。同时,应引导中介服务机构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使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化、市场化,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中介服务业,创造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
4.打造创新的制度环境
经验表明,区域内的硬环境并不是区域创新的充分条件,企业的发展创新更依赖于区域软环境的营造,即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健全的法律服务体系等。这就要求要进一步规范行为,完善市场秩序,健全法制环境;高度重视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采取各种措施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中,地方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没有自身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就不能发挥对创新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新形势中,地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要加快创新型领导的培养和选拔,因为只有领导具有创新思路,才会形成创新型制度、创新型文化。二是必须增强创新意识,转变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自主创新为内核的内生式经济发展。三是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宏观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要求的“公正、公开、规范、高效”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四是要促进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普及,加强“孵化器”建设,为企业创新提供制度支持与保障,做到企业围绕市场转,围绕企业转,强化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五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创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
5.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人员、企业科技经费及教育的投入,引进先进技术
要树立创新意识,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队伍,凝聚高科技人才,加强技术开发机构建设,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一是要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就是把学习者与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以支持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组织系统这三个不同层次上的发展。二是要拓展渠道,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企业可以发行股票、债券筹集创新资金,还可以采取发行内部债券或通过银行发行债券的方法,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申请实行股份制改造,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三是要加强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的能力,建设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这是企业保持技术进步与不断创新的必要条件。必须加强实践与尝试,结合生产与市场实际,不断进行渐进性的小创新,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四是要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对于大企业,鼓励和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以不同方式进入大企业共建技术中心。对于中小企业,应引导和促进高校与研究所的成熟科技成果在中小企业中的推广。五是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政策和法规体系,健全知识产权法,尤其是专利法,加强科技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六是要制定正确的科技创新战略,明确研究与开发的主攻方向。在今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为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是科技创新战略和研发活动的主攻方向。
要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体系建设,形成高效的科技创新机制,办法只有改革区域创新体系。从世界范围看,重要的科技研发通常是由官方研究机构直接引导,科技研发的方向也应该紧扣产业的需求进行。由于企业发展与国内市场竞争压力高度相关,只需稍加鼓励,企业就会积极地投资研发活动。针对东北地区科技产出效益差的现状,建议由官方引导科技研发,为进一步发展制定创新政策,强调产品创新,鼓励竞争和对竞争行为的规范,促使企业降低污染,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产业主动研发最有效的政策是的科技经费拨一部分补助与产业集群有联系的专业化研究机构,再拨部分经费补助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委托研究,其余则用来补贴小规模厂商,以及支持大学进行研发工作。改革区域创新体系,改变科研项目及其经费来源,改变传统的成果评价方式与机制,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让企业承担起技术创新行为主体和经费投入主体职责,让企业管理技术开发活动,从而使科技开发真正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办技术中心,或通过联营、投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实现与企业的联合,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在各学科领域和生产领域进行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以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带动整个科研和生产队伍。要鼓励民营科技、高新技术企业和新注册企业增长,加强金融环境建设,拓宽渠道,提高r&d投入强度。要建立和完善区域技术基础设施,改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导向。要增加东北地区的地方自,减少审批环节,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地方也要转向服务型的,让市场真正发挥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使各种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真正向社会提品服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引进先进技术,确立科学的技术引进政策,鼓励走出去进行技术导向型并购,从引进技术硬件为主逐步转移到引进软件为主。要建立机制把技术获得、技术消化吸收、技术改进、技术扩散过程连贯起来。要加大技术市场整合力度,利用网络技术发展网上技术交易市场,提高服务功能,推动技术转移和扩散。要引进外资,促进外国直接投资。一是要适度提高对外商投资的“开放程度”。二是要提供较高的优惠政策,但随着投资环境的逐步完善,则应逐步减少以至取消各种优惠政策,向“国民待遇”方向调整。三是要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四是要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的系统整合和集团化构建。应尽快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组建大型的企业集团,从而在与外商的竞争中获得一个比较有利的竞争地位。五是要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加强与外方项目、资本、企业的嫁接,通过政策、环境、资源、大项目以及现代经营观念吸引外商投资,有效引进项目、资金、管理经验、工艺技术、先进设备,促进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
浅谈关于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_地方战略论文 第九篇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 中部 战略思考
论文摘要:“中部崛起”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了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特征和主要障碍,提出了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一、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特征
1.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突出据统计,中部地区科技活动人员的70%服务于企业;在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企业支出占70%以上,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特色之一就是大中型企业的作用突出,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据统计,中部地区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有40%左右来自于大中型企业,而东部地区仅为30%。与大型企业的主导作用相比,中部地区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则明显滞后。以民营企业为例,20xx年,中部六省的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为23808家,占全国总数的16.8%,总收入为5475.7亿元,占全年国的11.4%,而东部地区的民营科技企业数和总收入占到全国的60%以上的分额。
与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相比,中部地区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创新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一是中部地区科研机构和高校对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的承载作用较东部地区更明显、更突出。中部地区高等院校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的比重为10%左右,高于东部地区5.8%的平均水平。二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龙头地位更明显、更突出。WwW.meiword.com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区内现有企业中50%以上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多是原校办企业转化而来的,这一比例大大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江苏、浙江等省高校校办企业所占的比重。
2.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非公有制部门创新活力不足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30%,高出东部地区近11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占地区科技活动经筹集额的比重为27%,高出东部地区10个百分点。与国有经济“一枝独秀”相比,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却相对偏低。中部地区制造业企业中,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中科技活动人员仅占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3%,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10%的比重;港澳台和外资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所占比重为6%,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17%。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目前世界许多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的研发中心已达到100多家,累计投入的研发金额约30亿美元。这些研发中心主要选择京、沪、粤三地,而中部地区则基本没有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即使是科技实力较强的湖北省目前也只有寥寥几家。
3.科技资源和科技活动呈“点状分布”,区域分布和结构不平衡在中部六省,科技资源密集分布于大中城市,武汉、长沙、合肥等xxx是区域创新的源头。其中,武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在校大学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拥有雄厚的创新资源,聚集了该省科技人员和科技投入等创新资源的50%以上;合肥在20xx年10月被确定为中国第一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长沙也拥有众多的部委属高校和科研机构;郑州、南昌、太原等地聚集了本省绝大部分科技资源。而在更加广阔的地区创新资源明显匮乏,区域创新活动也不均衡,科技资源和科技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点状分布”的格局。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一天津环渤海等区域创新资源比较均衡且在发展模式上更强调域内大中小城市的联体发展的空间布局相比,有较大的差异。
4,科技活动的功能结构中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领域的比重较高,但科技产出呈现“一高一低”的基本特征从科技活动的功能上看,中部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领域的分布比值为1:3.12:2,87,科技经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领域的比重为1:2.86:5,21,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保持一致。但从科技产出的结构看,中部地区的科技论文、获奖成果等纯科研型产出相对较高,而商业化应用成果产出低。《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2oo5)显示,一方面,中部地区湖北、湖南、安徽等省科技产出在科技论文、获国家级科技奖励两方面的优势明显。另一方面,湖北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9项,低于全国36项/百万人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7位;授权量仅为沿海平均水平的35.71%,为的8,08%,上海的13,46%,辽宁的51,06%。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高新技术各领域发明专利授权数中,除一个领域外,中部各省平均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两方面形成的反差显示,中部地区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仍有相当差距。
二、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障碍
1.创新主体功能错位,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决策者、投资者、应用者、扩散者和受益者。由于现
代企业制度及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还有待时日,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还不尽协同等原因,再加上产学研区域创新网络中各个主体的相互联系不够紧密,使得中部地区的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市场机制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力度不足,技术市场发育滞后技术市场是调节科研开发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和聚集资本人才等基本生产要素的重要平台,是实现科技成果转移的重要渠道,而中部地区的技术市场规模小,表明市场对创新供求的调控力度弱,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效果不明显。
3.科技投入长期不足是制约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利用政策优势和开放的先机,飞速发展,实现了资金、人才的有效积累,形成了企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面对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和西部地区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中部省份无论是企业自身的投入能力,还是财政投入、外资引进都存在不足。
4.创新基础设施薄弱,公共平台建设滞后以湖北省为例,目前全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总体上分布不均,重要的科技资源如文献、数据、仪器等都集中在大专院校,企业拥有的科技资源相对较少,并且在企业中,中小企业的科技资源占有量更少,基础条件建设严重滞后。许多科技人员难以了解和掌握国际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也难以分享公共基础条件的资源。
三、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1.坚持比较优势导向与创新优势导向相结合,努力开创中部“双向突破”的发展新路径,是构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前提按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现阶段中部地区应遵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实现“工业化”,并力争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中部地区将自己定位于“资源供应地”,定位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那么这一地区实际上无法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追赶,更谈不上超越。同时,过度突出“采掘”和资源开发,无异又给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与环境带来致命伤害。因此,“比较优势导向”的发展战略从长远看对中部地区发展不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即将到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中部地区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中部地区以省会城市为重点的大中城市工业基础较好,拥有一批骨干企业和技术设施,具有承接国际转移的基础。为此,坚持“比较优势”导向和“创新优势”导向相结合,突破现有发展路径,实现“上下互动、双向突破”是现实可行的。
“上下互动、双向突破”的模式一是要采取主动跟进的“学习一跨越型”模式,实现“由下进上”。要突破区域、省域经济的小圈圈,将中部产业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循环,在世界制造业“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缩小自身差距。坚持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加工组装、资源加工类产业和以资本技术密集为特征产业的“两个并举”,按照从代加工(oem)到代设计(odm)再到自创名牌(obm)的发展路径,通过消化吸收和“干中学”、“用中学”,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提升,通过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作,打通国际市场的渠道,逐步实现对领先者的追赶。二是实施“知识战略”,实现“由上制下”。当前制造业中存在的“微笑曲线”和“温特尔模式”是实施知识战略的理论依据。中部地区具备实施知识战略的基础。实施知识战略,要将发展的视角从产品制造转向技术服务;由硬件产品转向软件产品和系统;从价格转向标准技术,发挥研究开发优势,通过介入知识要素比较密集的前端(研发)和末端(服务)分工,来统领产品的加工与组装,以软带硬,不断增强科技的势能,增加经济流量。 2.培育和完善以技术产权市场为枢纽的创新要素市场体系,建立促进创新资源良性互动的市场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作为区域内创新组织与创新资源集合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在其形成和运转的过程中,存在市场和两类要素的驱动。比较市场和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市场的力量更基础,更根本。因此,培育和完善创新要素市场,尤其是技术市场,建立促进要素集成互动的市场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
3.坚持“两个结合”,培育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展的双重驱动力国内外成功实践证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依靠外力驱动发展已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因此,建设中部区域创新体系,要坚持“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均衡协调发展的原则,既要培育区域自身创新的实力与潜力,同时,要突出“以外促内”,“以输入带动输出”,将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培育区域的吸纳应用能力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
4.突出区域创新体系的产业服务导向,重点建立面向主导产业的产业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产业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产业创
新能力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重要目标。建设产业创新体系,就是要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建设支撑产业发展的研究开发系统,服务支撑系统和产业应用系统。建设产业创新体系,关键是要突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特色,按照产业演进理论,将提升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着眼“未来”,努力培育支撑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前瞻性”产业。突出即期,兼顾未来,两者结合,将决定区域产业当前和未来的竞争力。
5.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将以企业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线从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位来看,对多数中部省份而言,以促进技术的商业化开发与应用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核心。突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并对创新有明显需求的大中型企业。对多数单个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实力来营建r&d机构和承担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这些企业一般通过转向社会网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借助外界研发力量推进创新。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线。
6.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圈、城市带)及产业基地(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培育和促进特色产业集群,是构建区域产业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模式当前,产业聚集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产业聚集的主要表现和主要特征是产业分工的专业化,产业发展的集群化,企业生产的专注化和规模化,企业合作的市场交易化与协同化。产业聚集有利于产业内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形成本地市场,吸引客户和定单,有利于发展配套产业与产品,有利于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的集中。因此,以中部区域xxx及特色产业基地(高新区、开发区)为依托,实施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集成创新战略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模式。
实施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集成创新战略的基本设想是,坚持“区位优先,分步推进”,按照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确定中部省份创新体系建设的的核心区和密集区,加快“破围墙”步伐,以核心区和区域性xxx为内核,以培育特色产业供应链(如湖北鄂东钢铁工业、鄂西北地区的襄——十汽车工业走廊、荆——宜——荆三角带的化学工业和医药产业等)为目标,统筹规划区域性重点发展产业,构建提升区域创新支持能力、城乡配套能力,从而使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统筹到区域大局中来。加强各种开发区、工业小区和产业带的建设,弓l导企业集聚和产业分工,力争形成xxx准确定位,主导产业相对聚集,以产业链为纽带,特色产业聚集基地点线结合,“专业经济”、“块块经济”百花齐放的局面。
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建设重点区域的创新体系,重点要放在营造创新文化、创新基础设施环境,培育技术商业化机制,从而形成适宜产业聚集的生态链,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的产业链,推进技术一企业一资本互动的创新链。要突出抓好三个层面的建设,即创新层建设(主要由重点创新机构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和创业中心等创新基地组成)、核心层建设(由产业聚集地组成)和辐射层建设(包括聚集区周边地带,是创新体系的腹地)。
太原市交通状况浅析及对策建议_地方战略论文 第十篇
摘要:解决好出行难、停车难的问题是当前太原市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产生出行难、停车难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并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以期达到解决好太原市交通的目的。
关键词:交通;市政设施;建设
太原市是一个拥有340万常住人口的大型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机动车辆不断增多。每天早、中、晚上下班的高峰时段,城区中心范围内的几十个交叉路口“塞车”现象十分严重,即便是拥有双向14个机动车道的迎泽大街,尽管采取了各路口禁止左转的交通管理措施,直行和右转车辆通过路口往往也需等2~4个“准行”;整个市区停车位少,经常是车满为患,“僧多粥少”。因此,出行难、停车难已经成为市民反映强烈,领导和各级部门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已成为城市管理部门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
1 产生“出行难、停车难”的原因
(1)机动车增量迅速。高速度发展的经济和高速度生活水平的提升为交通发展提供了可能和物质基础,首先表现在机动车高速增加。据车辆管理所统计资料显示,太原市1998年12月,机动车辆约13万辆,截止20xx年12月,太原市机动车拥有量已突破40万辆。10年间增长了30余万辆。目前机动车正以平均每日250辆的速度增加。
(2)市政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太原市是一个有建城2500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城市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种因素而逐步形成。尤其受到征地拆迁、保护文物、保护绿地等因素的限制,每年有限的市政建没资金主要用于旧设施的维护、拓宽和改造,新增设施寥寥无几。WWW.meiword.coM据市政设施管理所统计资料显示,从1998-20xx年的10年间,在城区范围内,新增道路不足30条。以桥梁建设为例,从1988年至今的20多年中,只对连接汾河东西两岸的5座桥梁进行了拓宽改造,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需求呈“几何级数”上升,而城市道路建设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长和市政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是导致“出行难、停车难”的主要原因。
(3)“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发展失衡。在巨大的交通压力下,由于多种原因,部门往往比较重视对“动态交通”的治理,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畅通工程”建设,使“动态交通”得到相对缓解,但对“静态交通”的治理普遍重视不够。近年来,太原市高楼林立,而停车场却少的可怜。停车泊位的建没速度远远低于机动车的增长述度,导致在城市停车越来越困难。
(4)市政没施建设形式单一。太原市中心区域是以7横9纵主干道组成的棋盘式平面交通网络,高峰时段各路通压力均大,交通量无法分流。
(5)机非混合通行与占道严重。近年来,城市道路宽度在30m以上的主次干道,基本实现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通行,然而宽度在30m以下的道路以机非混合通行为主。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意占用人行便道经营摆摊现象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停车场少,占道停车现象普遍,这样导致行人被迫在非机动车道中行走,非机动车道被停放的车辆占了,非机动车只有在机动车道中骑行,再加上行人乱穿马路,势必造成严重的混合交通,既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又带来较大的交通事故隐患。
综上所述,太原市出行难、停车难交通拥挤的基本原因可以总结为经济发展快、车辆拥有量快速增加、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车辆发展与市政设施建设发展不协调、城市发展与交通供给不协调。
2 解决“出行难、停车难”的对策建议(1)大力发展立体交通体系。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域,应充分利用地下和空中资源,在不增加平面面积的条件下,发展地铁、高架桥、磁悬浮等道路交通设施,形成立体式交通体系,缓解路面交通压力,应列入和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
(2)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目前,太原市用于公共交通的主要有出租车9000余辆,投入运营的公交车辆2200余辆,公共交通利用率相对较低。在进一步合理公交线路布局,优化公共交通网络的同时,采取管理措施,提高公共交通的通行能力,多种形式优先公共交通。如:增加运营车辆,缩短车距时间;在道路较宽并可划分多条行车道的情况下,划出一条车道作为公交专用车道,除公共汽车外其他任何机动车辆不得占用;在没有条件划分公交专用车道的情况下,可将公交线路较密集的街巷设置为公交专用通道,在交通高峰时或全天禁止其他任何机动车辆驶入:在设置了交通管制的区域内,在确保交通畅通的情况下,公共汽车可不受单向行驶、禁行线路等交通管制措施的约束,确保公共汽车优先通过。
(3)大力发展静态交通设施。解决行车难的根本措施是从设计、规划,从投入资金上和管理上,抓好停车场的配套建设,特别是高层建筑、小区、综合商务区等的停车场配套建设,增加泊位,有效解决占道停车的问题。
(4)采取管理措施解决混合交通问题。在现有的交通设施条件下,采取一些管理措施,缓解“出行难、停车难”的问题:①加大建设包括交通标志、标线、、护栏等交通安全没施及人行天桥、地下人行通道等市政设施的资金投入,努力实现机非分流,提高道路通行能力。②交通量大,易发生交通拥堵的街道,在交通高峰或全天实行单向通行。在交通易拥挤、易堵塞的交叉路口,取消或减少影响通行速度的车辆左转通行方式,一直行和右转的通行方式为主。③压缩机关车辆,目前,太原市从省委省到市委市以及各厅委局办公用车太多、太杂,应对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公用车进行核减,或者采取分单双号出行的规定。
3 结束语
出行难、行车难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民生问题,相关部门应站在为民解难的高度尽快研究制定城市交通发展的决策和措施,加强道路、桥梁、立交桥、停车场、人行天桥、地下人行通道等市政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出行难、行车难的问题,使城市交通更加安全、畅通。
文章地址:www.myenblog.com/a/286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