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后感五篇

时间:2024-03-18 12:35:14 | 作者:无名

诗经读后感五篇

读后感】导语,大家所欣赏的这篇文章五篇 共有4074文字,由小方华潜心修订上传。要是你对这文章的写作能力需要改进或者修正,也可以上传分享给大家!

【诗经读后感 第一篇】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书中所载的诗歌表达了古人的情感与思想,犹如一扇窗户,让我们透过时间的长河,窥见了古代人民的生活与心灵。阅读诗经,让我深受触动。

诗经中的每一篇诗歌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韵味,它们以简练而高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们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触动。尤其是其中的《关雎》、《木瓜》等篇,通过对于爱情、家庭、友谊等主题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古人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更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经中的文字虽然古朴又充满韵律,但其中隐藏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比如《小雅》中的《陟岵》,表达了对于勤劳、节俭和朴素生活的崇尚;《鲁颂》中的《有狐》,传递了对于勇敢、智慧和才干的赞美。这些诗歌从古人的思想与人生观出发,让我们收获了智慧和启示,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古人的思维方式,也对今日的我们产生了积极的启迪。

阅读诗经的过程中,我被其中蕴含的情感所深深触动。有的诗歌表达着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思念,如《卫风·硕人》中的“瑟兮僩兮,赫兮咸阳”;有的诗歌歌颂着亲情和友情,如《小雅·谷风》中的“兄弟不可见,谷风吹复吹”。这些情感的表达让我不禁联想到当代的生活,虽然时代不同,但对于爱、亲情和友情的追求却是永恒不变的。

通过阅读诗经,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的力量,同时也使我对于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诗经揭示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追求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和追求更好的自己。而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诗经提醒我,应该用一颗平静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珍惜身边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同时也要发扬古人的勤劳和朴素的品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总而言之,阅读诗经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它不仅是一部反映古代文化的精神瑰宝,更是一本智慧的教科书。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生活和思想,更提醒着我们应该如何审视当代生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人生的意义。阅读诗经,让我们与古人对话,传承文化智慧,让智慧与情感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不消逝。

【诗经读后感 第二篇】

这是《诗经·卫风·竹竿》里的一句:“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在《诗经》中有很多我喜欢的篇章,如《子衿》、《鸡鸣》、《葛生》、《蒹葭》、《采薇》……《竹竿》比起前者并不是更负盛名,恰恰相反,它可以说并不是很有名声,广为人知的篇章。它的词句也不算最优美的,事实上在《诗经》内的大部分诗句也都偏向质朴清雅。可我依然选择《竹竿》里的一个短句“淇水在右”来作为新摘录本的题目。

《竹竿》大致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卫国女子出嫁远离故乡,她回忆起家乡的河流,少女时出游的情景,但现在已远离了这些回忆,只能驾车出游,以解思乡之愁了。因而我觉得这首诗很动人。那卫国女子怀念故乡,也是在怀念着故人,少年时玩耍嬉戏的`快乐回忆啊,她悲叹着,许是在叹时光吧?

我发觉,世人的年华,也终像那条淇水。沿着河畔欢快地跑过去,就再无回来的路可寻了。我们的“成长”,也是如此,总会遗失什么宝物,很久很久以后才惊悟没有好好地挥别。可是没事的啊,请你看那“淇水在右”。故乡的河流,一直在你身旁同行。

至于为什么是“淇水在右”,而不是同篇的“淇水滺滺”,这是因为我的小私心啦。我的故乡在南方的城,而我是南方的人。“水以北为左,南为右。”淇水是向着南方而流的。仅管我知道淇水离南城并不近,也只是位置靠南面而已,并不是真的流到南城来,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古代,南方是蛮荒之地,而现在我只愿傍故乡南城而居。

淇水在右,是寄托着我无数想象和美梦,感悟和思绪的诗篇呢,所以我私自决定把它作为我的摘录本的名字。还但愿原作者不要介意。

【诗经读后感 第三篇】

这是一首亡国之际抒发悲痛的诗。

本诗重章叠句,乍看起来似乎不知道在说什么。作者看着平原上大片随风摇曳的庄稼,心中似乎有无限的情绪想要表达,但是又没有办法表达出来,只能反复哀叹——懂得人自然会懂。

联系“王风”的背景,我们可以推测到,这是西周灭亡、王室东迁之际,当时的亡国之民们悲凉哀叹的诗句。

本诗最大的.特色就是“郁结”,这种巨大的悲痛和无奈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即使表达出来也无法缓解,于是悲凉哀痛、酸甜苦辣各种情绪就在胸中萦绕不散,让人非常痛苦。他只能够咬着牙龈长言咏叹不已。

有一种说法,说这是东迁之后有人路过曾经的故都,看着曾经繁华的城市、的宗庙旧址,现在已成了一大片田地,由此产生的怀古悲今之情。这并不是学界主流的看法,备此一说。

【诗经读后感 第四篇】

呦呦叫的小鹿们在野地里边吃艾蒿,一边相互呼应。人们也在一片琴瑟鼓笙中,一边宴饮,一边招呼嘉宾。这是《鹿鸣》给我们展现出来的一片热闹却一片典雅中和的气象。

《鹿鸣》作为一首经典的宴饮诗篇,颂扬礼乐精神,但是并不在意对具体纲纪的强调,摆脱了对维系一个王朝xx各项法则的陈说,回归到了宴饮本身应有的安详和快乐。而这种安详和快乐,正是由宗族的团结支持,必要的武力支撑,以每一个参与者的品德支持形成的。宴会上的琴瑟合鸣,营造出一种热烈和睦的气氛,烘托出参与宴饮主宾都是高尚文雅之人。着意对一种生活境界的歌唱,而这种超越的生活境界就是礼乐和谐,人们世世代代不断追求的理想。

宴饮是一种仪式。无论是交往、酬谢、庆贺,还是喜事、丧事,纯粹满足我们生理需求的吃喝已不十分重要。而突出的是,这种吃喝这种所特定形式表达的意义。人的饮食与动物的饮食之所以有不同,就在于它已不单是为了延续肉体生命的必需。

从古到今,宴饮在中国从来都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人们赋予它特定的内涵,用它表达某种意义。尽管宴饮作为一种仪式,它的地位却没有祭祀那么正式和庄重,但宴饮却是祭礼无法替代的。如果说祭托是以庄重方式进行的仪式,那么宴饮则是以轻松方式进行的仪式。

人们在觥筹交错、大快朵颐、笙歌乐舞之中,制造出为了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人们借了饮酒吃肉这一机会,突破平时的社会规范的约束,暂时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放松平日里紧张的情绪,让受到压抑的精神和肉体得到解放。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聚会通常选择聚餐作为更进一步的沟通一个重要途径。聚餐中轻松气氛,更让每一个人都融入其中,取得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宴饮便达到了人自身精神与生理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理想。

据文献记载,周代各种典礼都离不开乐器的伴奏,诗篇《鹿鸣》歌唱伴奏这现象,更体现和谐这一概念。“鼓瑟吹笙”音乐对人们精神振奋,为宴饮更添愉快气氛,再加上适度饮酒对神经的放松,人与人之间超越了等级的隔阂,个人更容易融入群体中,这个和谐的环境使每一个都沉醉在精神的共鸣之中。通过以上的品读,《鹿鸣》所体现的和谐和理想之道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正如人赫伯特所指出那样,“精神不再是一种受到利益影响的外在存在;恰恰是在礼仪之中,精神得以生动表现并获得它最大的灵性。”我觉得,这也能对《鹿鸣》解读中,道出这首宴饮诗歌的精髓。

【诗经读后感 第五篇】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

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文章地址:www.myenblog.com/a/318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