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进展_妇产科学论文十篇
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进展_妇产科学论文十篇
【医药论文】导语,你眼前所阅读的本篇共有45092文字,由鲁焕银认真修改,上传于美文档!差异是一个哲学名词,表征事物相互区别和自身区别的哲学范畴,又称差别。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进展_妇产科学论文十篇如若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独特的建议,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进展_妇产科学论文 第一篇
通过对近10年来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病机及防治方法的文献研究,旨在发现更易于被小儿接受、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中医药防治方法,同时又能够体现出其优势所在。
新生儿黄疸;中医中药;综述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本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其中病理性黄疸中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时可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进而直接威胁小儿生命或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西医对于生理性黄疸仅仅是观察,对于病理性黄疸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光疗、换血疗法等,均有一定疗效,但是往往有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而中医则对于生理性黄疸进行早期干预以预防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对于病理性黄疸则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对新生儿黄疸的中医防治作一简要述评,以便发现更易于被小儿接受、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防治方法,能够在防治新生儿黄疸方面体现出中医药的优势。
1病因病机
中医很早对新生儿黄疸就有所认识。《诸病源候论·胎疸候》云:“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湿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或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外邪内侵,脾为邪困,失健运之功,移湿热于肝胆,肝失条达,胆失疏泄,胆液外溢于肌肤而发黄。WWw.meiword.Com”范淑华等[2]认为新生儿黄疸迁延日久不愈,多因湿热郁积肝胆兼有血瘀所致。王锦华等[3]认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多由母体湿热, 胎毒熏蒸胎体或元气不足, 肝气郁结, 不能疏泄胎毒湿热之邪, 湿热胎毒郁结血分, 肝胆疏泄失常, 胆汁输送排泄受阻,浸入于血,外溢肌肤所致。杨勤[4]认为,本病的发生责之于湿邪,或由于孕母感受湿邪,郁而化热,湿热熏蒸,传于胎儿;或湿从寒化,寒湿阻滞,遗于胎儿;或湿热蕴郁,淤阻内积,郁结于里;或胎儿生后外邪内侵,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不畅,熏蒸肝胆,肝失条达,致胆汁外泄,发于肌肤。张素玲等[5]认为,大多由母体湿热邪毒熏蒸胎体或元气不足,脾不健运,不能输泄胎毒湿热之邪而引发湿热毒郁结血分所致。顾俊贤等[6]则从病机,认为孕母脏气湿热熏黄胞胎的先天因素及产时、产后的湿热外袭是外因,而新生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器功能低下,不能完全结合、运转、疏泄胆汁,此为内因,内因为本虚,这就形成了本虚邪实、虚热夹杂之证。
2 中医药治疗
2.1辨证分型及治则
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黄、目黄、小便黄,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出现发热、拒食、精神不好、嗜睡、两眼呆滞等症状。治疗时医家根据患儿不同的临床证候进行辨证拟定处方并随证加减。陶春祥分型辨治如下。(1)湿热黄疸型:症见患儿皮肤黄染,色鲜明如橘染,拒乳,啼哭,烦躁或皮肤有紫斑,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指纹色红。治宜清热利湿、疏胆退黄。选用自拟方虎茵汤加减。(2)寒湿黄疸型:症见患儿皮肤黄染晦暗,形体消瘦,腹胀,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物,精神萎靡,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腻,指纹色淡或紫暗。治宜温中健脾、化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合理中汤加减。(3)瘀积黄疸型:患儿皮肤黄染,色泽暗滞,皮下有淤斑或淤点,体瘦腹胀,或肝脾肿大,舌质暗红、苔黄或薄腻 ,指纹色紫而滞。治宜活血通络、疏散退黄。方选血腑逐瘀汤加减。李建等[8]分型辨治如下。(1)湿热熏蒸型:症见皮肤、面目发黄,色如鲜橘,不欲吮乳,烦躁不安,呕吐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指纹紫红。治宜清热化湿,利胆退黄。常选用茵陈蒿汤加味。(2)感受邪毒型:症见皮肤、面目发黄,出现时间较晚,且伴有发热、烦躁,甚则抽搐、昏迷、呕吐拒食、大便溏稀,舌红绛苔黄,指纹紫滞且长,或透关射甲。治宜清热凉血,解毒透黄。常选用犀角散加减。(3)寒湿阻滞型:症见皮肤、面目发黄日久不退,色淡而晦,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不思乳食,尿黄便溏,舌淡苔白腻,指纹淡红。治宜健脾温中,化湿退黄。常选用茵陈理中汤加味。(4)瘀血内阻型:症见皮肤、面目发黄,色深而暗,皮肤淤斑,胁下痞块,腹部胀满,神疲纳呆,食后易吐,尿黄便白。舌见淤点苔黄,纹紫滞。治宜活血化瘀,消积退黄。常选用血腑逐瘀汤加减。顾俊贤等[6]认为应根据临床症状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例1辨证分型虽为阳黄,但无大便秘结、舌苔黄腻等,不宜清热利湿,应顾护后天脾胃之气,以防变证,采用姜黄三物汤治疗。例2其病机为热邪伤阴或素体阴虚,肝热之郁,胆汁黏稠,失于疏泄,不循常道,外溢发黄,此型命名热邪伤阴型之阳黄,不可拘泥于利水渗湿,以免伤阴更重,宜用滋阴利胆法治之。
2.2中成药
郑兴惠等[9]将76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388例,对照组372例。预防组在新生儿生后第1天予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对照组不用药。结果:预防组72 h胆红素增高值为(137.5±6.98)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70.23±8.86)μmol/l,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说明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朱美香等[10]将111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8例,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①蓝光照射;②酶诱导剂;③白蛋白或血浆;④溶血者给予静滴;⑤对症处理,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⑥病因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服用柴茵合剂。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72 h后,tcb下降明显,治疗后tcb指数降至20所需的时间、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临床观察表明,中药柴茵合剂配合西药常规治疗新生儿黄疸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刘凤军[11]选择30例新生儿口服茵陈三黄口服液,结果30例中显效29例,有效1例,显效率96.7 %。茵陈三黄口服液由原来汤剂改变剂型而成,经多年应用退黄效果显著,将此方改为口服液,再次证明其退黄效果明显。刘玲等[12]将40例新生儿停止母乳喂养,改换配方奶喂养,治疗选用茵栀黄注射液加10 %葡萄糖注射液稀释静脉点滴,同时进行单面冷光源蓝光治疗。结果4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7~14 d,最后均痊愈出院。可见加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和蓝光光疗,可以提高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排泄,使胆红素水平逐渐降至正常范围。苗智莹等[13]选择足月新生儿185例,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治疗组94例,对照组91例。治疗组口服茵栀黄注射液。对照组不予治疗,两组均正常母乳喂养。用药5 d后用经皮测黄疸仪复查胆红素值。结果治疗组症状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范淑华等[2]将79名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用降黄汤;对照组用茵陈丹参汤。结果治疗组40例,显效1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对照组39例,显效11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廖龙祥等[14]对5例患儿用民间草药蜜桶花合茵陈五苓散加减防治。结果一般服药4 d后,黄疸开始消退,随着黄疸的消退,患儿精神及吮乳日渐改善。5例患儿均在服药3~4剂后痊愈。
2.3自拟方
王锦华等[3]选择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患儿90例,用自拟退黄汤治疗。总胆红素高于320 μmol/l者配合蓝光治疗,结果90例全部治愈,无胆红素脑病发生,其中25例配合光疗治疗,黄疸消退时间为5~14 d。滕兴安[15]用自拟“清热利湿健脾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90例,温热内蕴型65例,脾虚湿郁型25例。结果治愈率61 %,总有效率94 %。郑启仲等[16]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3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0例,对照组120例。治疗组①应用中药消黄散治疗;②血总胆红素值≥257 μmol/l者给予蓝光照射12~72 h,蓝光灯管使用时间<2 000 h;③病因及对症治疗:保暖,补充热卡,脱水者补充液体,有感染者抗感染治疗,有酸中毒者纠酸治疗。对照组①应用西药酶诱导剂、口服治疗;②、③同治疗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34 %,对照组有效率83.33 %。两组有效率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01)。魏述炎[17]对6例患儿施用穴位。选穴:十宣、四缝、内关 (双),同时配合单味大黄3~10 g,水煎口服。6例患者均经1次治愈,其治愈率为100 %。
3中西医结合
张素玲等[5]将住院新生儿,按接近2∶1∶1比例随机分3组,203例完成实验。其中观察组93例,对照组1为59例,对照组2为51例。对照组1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2常规西医治疗+退黄口服液,观察组常规西医治疗+退黄洗剂。结果3组患儿血胆红素降至85 μmol/l以下所需天数为观察组(5.5±3.6)d,对照组1(6.0±4.5)d,对照组2(4.6±2.7)d。观察组与对照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2与观察组及对照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p<0.01)。并且退黄洗剂对母乳性黄疸的作用优于其他病因所致者。杨莲兰[18]对符合病理性黄疸的11例患儿进行中西结合治疗。用药:(1)肝酶诱导剂 口服,可拉明加入10 %葡萄糖注射液30~50 ml静滴;(2)人血白蛋白静滴;(3)静推;(4)在上述治疗的同时,服用中药方剂茵陈茅根汤、三黄汤。结果治疗3 d后,7例足月儿皮肤黄染均明显消退,4例早产儿中,3例皮肤黄染消退较明显,1例有所消退。治疗5 d后,复查血清总胆红素,7例足月儿均为134~157 μmol/l,早产儿4例中3例均小于171 μmol/l,1例为205.2 μmol/l,连续服用中药至10 d,血清总胆红素即降到136 μmol/l。显效为10例,有效为1例,有效率达100 %。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较显著。金玉华[19]将确诊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妈咪爱、茵栀黄及间歇性光疗,对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值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例均全部治愈,未出现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在减轻血清胆红素方面优于对照组,黄疸治疗时间明显缩短,而且胆红素水平下降明显。周高良等[20]将113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61例,以鲁米那针、茵栀黄针联合干预退黄;观察组52例则仅采用鲁米那针口服。结果:两组疗效及治疗6 d后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可见鲁米那联合茵栀黄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效果明显。
赵菁,霍薏钦.新生儿黄疸治疗新进展[j].九江医学,20xx,22(1):61-64.
[2]范淑华,高爱芝.降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济宁医学院学报,20xx,24(2):54.
[3]王锦华,杨凤涛,蒋波.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90例[j].陕西中医,20xx,28(7):781.
[4]杨勤.独味茵陈治疗新生儿黄疸[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xx,3(15):1407-1408.
[5]张素玲,顾卫,贺慧蕾,等.退黄洗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xx,21(9):983-985.
[6]顾俊贤,牟青慧,王葵光,等.治疗新生儿黄疸之补漏与拾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xx,15(20):2817.
[7]陶春祥.如何辨治新生儿黄疸[j].江苏中医药杂志,20xx,44(10):794.
[8]李建,齐汝敏,张运英.新生儿黄疸的中医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xx,30(12):16-17.
[9]郑兴惠,汤正珍.茵栀黄口服液预防388例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xx,22(32):4617.
[10]朱美香,邱根祥,陈卫红.柴茵合剂治疗新生儿黄疸5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xx,42(3):156-157.
[11]刘凤军.茵陈三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30例[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xx,11(9):1258.
[12]刘玲,贾曦.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xx,15(4):124.
[13]苗智莹,张云慧,李蕴.口服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j]. 中国妇幼保健,20xx,20:1332.
[14]廖龙祥,李晓玲,了见.草药蜜桶花合茵陈五苓散治疗新生儿黄疸[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xx,(65):342.
[15]滕兴安.自拟“清热利湿健脾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90例临床[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xx,12(8):43.
[16]郑启仲,林秀珍,刘志慧,等.消黄散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40例[j].河南中医,20xx,22(1):15.
[17]魏述炎.配合大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j].中医外治杂志,20xx,14(4):47.
[18]杨莲兰.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1例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xx,5(1):168
[19]金玉华.新生儿黄疸的间歇光疗、微生态活菌制剂及茵栀黄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xx,5(1):70-71.
[20]周高良,吕军.鲁米那联合茵栀黄注射液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xx,19(1):35-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06例体会_妇产科学论文 第二篇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势缠绵,病情顽固。自20xx年以来,本院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0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依据《中华妇产科学》(下册)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随机选择治疗组106例,其中附件炎58例,盆腔积液24例,附件炎性包块13例,炎性包块伴盆腔积液9例,宫内膜炎2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46岁,平均34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对照a组35例,其中附件炎16例,盆腔积液11例,附件炎性包块5例,炎性包块伴盆腔积液2例,宫内膜炎1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49岁,平均3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5年。对照b组38例,其中附件炎17例,盆腔积液12例,附件炎性包块4例,炎性包块伴盆腔积液3例,宫内膜炎2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48岁,平均3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年。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自拟复方红藤败酱煎,组方为:红藤3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黄柏20g,益母草20g,丹参20g,赤芍15g,三棱10g,莪术15g,桃仁15g,五灵脂15g,元胡15g。加减:盆腔积液加车前子15g,泽兰15g,赤小豆20g;有包块者加浙贝15g,山甲10g,牡蛎30g;小腹冷痛,腰腿酸冷,苔白腻加制附子6g,桂枝10g,艾叶10g。WwW.meiword.coM浓煎2遍,合120ml。嘱患者灌肠前30min解净大便,取左侧卧位,暴露,臀下垫塑料布及治疗巾,将盛有中药的灌肠器挂在输液架上,中药温度在40℃左右,液面距30cm以内,润滑肛管前端,排出管内空气,轻轻插入20cm,使液体缓慢流入肠腔。灌完后,嘱患者垫高臀部平卧,1h内尽量不解大便。每天1剂,10天为1个疗程。
1.2.2 对照a组
以治疗组中药水煎,每日1剂,分2次口服。疗程同治疗组。
1.2.3 对照b组
生理盐水100ml加头孢曲松钠3g,ivdrip,qd,替硝唑0.2g,ivdrip,bid,7天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以上各组均用药2~3个疗程,依据《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慢性盆腔炎疗效标准[2]。治愈:自觉症状消失,月经基本恢复正常,妇科检查子宫及附件无压痛,盆腔积液或炎性包块消失,仅有轻度组织增厚,b超检查正常;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妇科检查子宫及附件轻度压痛,盆腔包块明显缩小,b超检查阳性征象改善;未愈:自觉症状无改善,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善。
1.4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82例,好转17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93.4%;对照a组:治愈18例,好转12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85.7%。对照b组:治愈16例,好转14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78.9%。
2 讨论
慢性盆腔炎以小腹或两侧疼痛、坠胀,痛引腰骶,白带增多,或黄或白等为主要表现,中医证属“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等范畴,病理复杂,虚实兼夹,有时寒热错杂,病理特点是:“瘀、滞、湿、热、虚”,总以血瘀湿热为主要,以实证为主要,其中又以瘀滞为主,湿热为次[3]。治则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理气通络。红藤、败酱草、蒲公英、黄柏清热解毒利湿,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益母草、丹参、五灵脂、赤芍、桃仁活血化瘀,元胡、三棱、莪术理气止痛。
慢性盆腔炎是由于长期炎症,盆腔病变部位常出现器官周围粘连,组织增厚,药力难以到达。口服给药,药物经胃肠吸收,再经肝脏首过效应,再到盆腔器官,药量已大大减少。中药灌肠则避开肝脏首过效应,且肠壁与盆腔子宫附件部位邻近,能使药物直达病灶,并能通过温热作用使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药物吸收,使局部血药浓度提高,从而加速炎症吸收,提高了治愈率。本方法安全价廉,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1 曹泽毅.中华妇科学.:卫生出版社,1999,1212-1213.
2 杨恩彭,陈贵廷,胡国臣.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学苑出版社,1989,869.
3 夏桂成.妇科方药临证心得十五讲.:卫生出版社,20xx,241-243.
小儿遗尿中医药治疗_妇产科学论文 第三篇
中医药;小儿遗尿;综述
小儿遗尿病(nocturnal enuresis,ne)临床上多指 5岁或5岁以上小儿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即俗称“尿床”。据国外统计,5岁儿童 ne占15 %,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年下降10 %~15 %,到15岁时,ne占2 %~5 %,成人以后仍有2 %~4 %的患者遗尿。小儿遗尿可影响患者自尊心与自信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空想与幻觉等心理异常,进而使体质下降、易罹患心脏、内分泌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本病如经久不愈,可迁延至成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和生活,最终导致人格障碍[2]。是目前严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西医治疗遗尿症常用盐酸丙米嗪、山莨菪碱、遗尿丁、盐酸阿替丁等,但有一定毒副作用,且停药后易复发。中药治疗小儿遗尿有独特优势,通过中药口服、针灸、穴位注射、穴位敷贴、捏脊、铺灸疗法及理疗等多种方法从整体上对小儿进行调整。以下从内服法、外治法和综合治疗3方面进行综述。
1 内服法
钟朋光[3]认为遗尿是因肾气虚惫、膀胱约束无权所致,故欲纳其肾,先温其阳。WWw.meiword.COM采用自拟补骨脂金樱子汤(补骨脂6~10 g、金樱子6~10 g、鹿角霜10~20 g、防风6~10 g、藁本6~10 g、石菖蒲6~10 g、甘草3~5 g)为基础方,按中医辨证加减治疗小儿遗尿36例,观察其疗效。结果治愈26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 %。
徐正莉等[4]认为湿热所致小儿遗尿并不少见,并多见于继发性遗尿。临床上常选用黄芩滑石汤(黄芩三钱,滑石三钱,茯苓皮三钱,大腹皮二钱,白蔻仁一钱,通草一钱,猪苓三钱)加减治疗小儿遗尿湿热证,收效明显。
冯天明[5]认为,小儿遗尿其病虽在下焦肾,然其源在上焦肺,邪热遏肺,肺气无权,脑窍失灵,肾水不摄,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上,认为治病必求于本,取下病上治之意,运用麻杏石甘汤化裁清宣肺热,交通心肾,制约膀胱,每获良效。
原晓风[6]认为小儿肾常虚,肾阴肾阳均未充盈、成熟,且小儿体属纯阳,心火易炽。若肾水不足,心火失济,则心火偏亢,心火炽盛,又下汲肾水,耗伤肾阴,形成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采用宁心醒神、补肾止遗法。基本方:黄连、熟地黄、桑螵蛸、益智仁、石菖蒲、远志、五味子、山药、麻黄、莲子等。10 d为 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治疗小儿遗尿(心肾不交型)30例,痊愈8例,显效13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 %。
吴芳等[7]认为因脾胃积热所致实热型遗尿并不罕见,约占遗尿病人数的40 %左右,采用自拟热遗停方剂治疗中医证属脾胃积热所致的实热型小儿遗尿。治疗组采用中药制剂“热遗停”汤剂和“遗尿汀”胶囊口服,对照组采用“遗尿汀”胶囊口服治疗。方药组成:知母10 g、黄柏5 g、栀子5 g、牡丹皮6 g、石菖蒲10 g、薏苡仁15 g、鸡内金10 g、山药10 g、枳壳10 g、陈皮5 g,每剂浓煎至250 ml。用法:3~6岁,每次45 ml,每日2次;6~9岁,每次90 ml,每日2次;9岁以上每次125 ml,每日2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 %,对照组33.33 %。
2 外治法
2.1针灸法
李杰认为遗尿多由禀赋不足、病后体虚,导致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膀胱约束无力;或病后脾肺气虚,水道制约无权。病变部位主要在肾,病变性质以虚证为主。基本治则为健脾益气,温肾固摄。以百会穴为主针灸治疗小儿遗尿30例。主穴:百会、中极、三阴交。根据临床证型的不同,选取相应的配穴。肺、脾气虚者取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肺俞;肾阳不足者取太溪、命门、气海、肾俞。局部的腧穴后加灸;兼有睡眠深沉,不易唤醒者取人中、神门。结果:总有效率为96.67 %。
2.2电针加穴位注射法
张爱贤[9]以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小儿遗尿32例。取穴:关元、中极、夜尿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加减:下元亏损加太溪、百会;脾胃虚弱加脾俞、中脘、足三里。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并对患者做半年的远期随访。结果近期总有效率100 %,明显高于治疗组(总有效率93.4 %)。
2.3外敷法
董廷瑶[10]认为下元本虚偏于阳弱是本病的根本,治疗以助阳固元为。治疗组用董氏止遗散 (肉桂、覆盆子、益智仁、芡实、五味子等深圳三九中药单味配方颗粒 )15 g加少许醋调匀后外敷于患儿神阙穴和命门穴,每晚1次,夜敷昼去。对照组服用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浓缩缩泉丸。治疗组近期总有效率为85 %,远期总有效率为80 %;对照组近期总有效率为40 %,远期总有效率为38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
2.4捏脊法
封建国等[11]认为背属阳,循行在背部的经脉多为阳经,捏脊疗法通过提捏背部的督脉与膀胱经皮肤,能调整脏腑功能,振奋阳气。捏脊法治疗小儿遗尿40例,重点提捏膀胱俞、肾俞处,捏完后用拇指沿督脉的命门至大椎和两侧膀胱经从膀胱俞至肝俞各直推100次,然后在命门、膀胱俞、肾俞处各揉按约1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治愈率为42.5 %,明显高于弥凝口服0.2 mg/d组(治愈率为36.1 %),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2.5铺灸疗法
宫玉梅[12]对18例小儿遗尿患儿行药物铺灸疗法。铺灸药方:黄芪、山药、益智仁、金樱子、桑螵蛸、五味子各100 g,肉桂、覆盆子各60 g,甘草梢30 g。上药共研细末备用。腰骶部:以l2至s1锥体为中心,左右涉及膀胱经第1侧线。小腹部:以督脉神阙穴为始,经过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止于曲骨穴,左右涉及肾经和胃经在腹部的巡行线。先灸小腹部,再灸腰骶部。隔日铺灸1次,每次3~5壮,7次为1个疗程。满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结果18例患者中治愈16例,占88.9 %;有效2例,占11.1 %;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
2.6穴位注射
程坤[13]采用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小儿遗尿,每次穴位注射维生素b12 2支(0.05 mg/ml),中极、三阴交、太溪,每个穴位0.6 ml,隔日1次,连续治疗5次,共治疗80例,总有效率97.5 %,优于盐酸丙咪嗪口服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 综合治疗
侯捷[14]艾灸配合推拿治疗小儿遗尿52例。艾灸取穴:关元、中极、百会、三阴交。艾条温和灸各穴10 min左右,至皮肤潮红为度。施灸时应将食、中二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测知局部受热程度,以防烫伤。灸百会时应注意防止烧灼头发。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推拿手法:揉丹田,补脾经、肺经、肾经,推三关,揉百会、肾俞,擦腰揉外劳、三阴交。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52例患儿中治愈18例,好转3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5 %。
陈玉[15]采用口服止遗汤为基本方(麻黄、益智仁、菖蒲、金樱子、覆盆子、台乌、煅龙骨、煅牡蛎、芡实、山药等),配合推拿基本选穴(揉丹田、肾俞、龟尾,推擦八髎穴,揉按三阴交、承山穴,推掐手足遗尿点)治疗小儿遗尿96例,总有效率97 %。
吴力群等[16]采用丁桂遗尿散敷脐结合推拿治疗小儿遗尿42例。治疗组:采用丁桂遗尿散敷脐加推拿。取丁香1份、肉桂2份、益智仁4份、覆盆子4份,共研细末,过200目筛后,装瓶备用。每次取3 g药粉,以黄酒按一定比例调和制成药饼,药饼直径为2 cm,厚0.5 cm,置于医用胶贴上,敷于脐部,每晚1次,次晨除去。然后行推拿手法。①揉百会、肾经、三阴交、关元各100次;②捏脊6次:自长强穴起,沿小儿脊柱用双手拇、食指合力将肌肉提起,沿督脉向上,一直推捏至颈部,每捏推3下将双手间皮肤提起1次,反复5次。捏脊结束后,于双侧肾俞、膀胱俞处按揉6次,每日1次。治疗组有效率90.47 %,高于缩泉丸加味免煎剂口服对照组(有效率76.1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郑鸿波等[17]自拟甘草散:甘草18 g,硫磺5 g,紫河车(焙黄)20 g,菖蒲、桑螵蛸、金樱子各25 g,共研细末,早晚各冲服10 g。配合大钟、通里、三阴交、关元(灸),每日1次,每次20~30 min。1周为1个疗程。治疗本病47例,治愈34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 %。
台杰等[18]用耳穴贴压结合治疗小儿遗尿95例。耳穴贴压取穴肾、缘中、交感、皮质下、神门、膀胱。先用耳穴探测仪在各穴区内找出阳性反应点,用酒精棉球消毒去污,然后将王不留行粘于小胶布上,按压在上述穴点上,用拇指、食指持续按揉,使局部有明显的胀、热、痛感觉为止。每次贴压一侧耳穴,左右耳穴轮流贴压,耳豆2~3 d更换1次,5 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嘱患儿或家属每日按压3~4次,以局部有明显的胀、热、痛感觉为度。方法取穴百会、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在每次耳穴贴压前进行。患儿取平卧位,用一指禅按揉各穴,每穴1 min,以各穴有酸、胀感为宜。5 d为1个疗程,疗效不佳者,可再增加1个疗程,最多3个疗程。总有效率94.7 %。
李志刚[19]运用加减益胃汤配合针灸激光治疗小儿遗尿35例。中药基本方:沙参10 g、麦冬10 g、生地黄10 g、山药15 g、玉竹10 g、石斛10 g、五味子6 g、鸡内金30 g、生谷芽10 g、生麦芽10 g、麻黄3 g、石菖蒲3 g、桑螵蛸10 g、川楝子3 g。每2日1剂,连服4周为 1个疗程。针灸:针双侧遗尿点,垂直进针约2 mm,留针20 min,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激光:选用上海医用激光仪器厂生产hn8-4型氦氖激光治疗仪。取穴:三阴交、关元、肾俞穴。每周2次,每穴照射10 min,4周为1个疗程。治愈5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7.38 %。
4小结
小儿遗尿病是由多种病因而非单一病因引起的疾病。过去曾认为心理因素是主要病因,现在的观点有所改变,认为其是由体质因素导致,心理因素是果不是因。目前常见病因有如下几种:遗传因素,发育迟缓,神经内分泌因素,尿动力学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其他器质性病变的影响(临床研究发现隐性脊柱裂是引起小儿遗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采取综合治疗,即生活管理、唤醒训练、药物治疗等。生活管理主要包括医、患、家长的配合以及心理治疗等。唤醒训练包括遗尿器或闹钟唤醒训练等。药物有去氨加压素,抗胆碱类[奥昔布宁(奥宁)、托特罗定],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中枢兴奋药氯酯醒(遗尿丁)等。祖国医学认为尿液的正常排出有赖于三焦与膀胱的气化作用。遗尿主要是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亦与肺脾的宣散转输和肝的疏泄有关。通过中药口服、外敷以及针灸、推拿、穴位注射、激光照射等方法,调理脏腑功能,有效地提高大脑皮层对排尿反射的敏感性,增强“警戒点”的功能,加强其与植物神经及周围神经的联系,使之功能协调而且引起逼尿肌收缩,膀胱内压升高,调节膀胱功能,治疗遗尿具有见效快、疗效好、不易反复、不良反应小等优点。随着临床治疗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1]kanahes w y.epidemiology of childhood nocturnal enuresis in malaysia[j].j paediatric child health,20xx,39(2):118.
[2]wen j g,wang q w,chen y,et al.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descents[j].eur urel,20xx,49:1107.
[3]钟朋光.补骨脂金樱子汤治疗小儿遗尿36例[j].中医儿科杂志,20xx,3(6):37-38.
[4]徐正莉,吴力群,陈爱兰.从湿热论治遗尿[j].四川中医,20xx,25(4):22-23.
[5]弓艳玲,李永佳.冯天明副教授以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遗尿经验浅谈[j].光明中医,20xx,22(11):40.
[6]刘娟,原晓风.宁心醒神、补肾止遗法治疗小儿遗尿(心肾不交型)3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xx,28(3):189-190.
[7]吴芳,姚敏华.热遗停汤剂治疗脾胃积热所致实热型小儿遗尿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xx,32(15):1572-1574.
[8]李杰.百会穴为主针灸治疗小儿遗尿3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xx,26(2):120-121.
[9]张爱贤.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小儿遗尿32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xx,29(4):27-28.
[10]林洁.董氏止遗散外敷治疗小儿遗尿症6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xx,43(10):584-585.
[11]封建国,赵锋.捏脊法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xx,28(3):68-69.
[12]宫玉梅.铺灸疗法治疗小儿遗尿18例[j].中医儿科杂志,20xx,4(2):45-46.
[13]程坤.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小儿遗尿[j].光明中医,20xx,23(10):1552.
[14]侯捷.艾灸配合推拿治疗小儿遗尿52例[j].中医外治杂志,20xx,17(3):41.
[15]陈玉.补肾止遗汤配合推拿治疗小儿遗尿96例[j].光明中医,20xx,22(1):78-79.
[16]吴力群,王素梅,崔霞.丁桂遗尿散敷脐结合推拿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xx,35(1):88-89.
[17]郑鸿波,田志华.甘草散结合治疗小儿遗尿47例[j].陕西中医,20xx,28(7):782-783.
[18]台杰,王彦,孙立靖.耳穴贴压结合治疗小儿遗尿95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xx,29(6):540.
[19]李志刚.加减益胃汤配合针灸激光治疗小儿遗尿35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xx,29(5):11.
[20]王琦,孙丽娟,刘淑平.小儿遗尿病的近期研究概况[j].实用医药杂志,20xx,24(7):863-864.
评高教版《中医儿科学》_妇产科学论文 第四篇
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中医儿科学》具有印刷精美结构新、病案为导创先河、图片表格来点睛以及有教有问更有成4个主要特色,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中医儿科学》;韩新民;书评
根据《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号)的精神,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全国有关高等中医院校开发编写了一套“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便是其中一部。南京中医药大学儿科教研室主任韩新民教授受高等教育出版社聘任,担任《中医儿科学》教材主编,特邀著名中医儿科学专家汪受传教授主审,、上海、天津等13所高等中医院校的中医儿科学专家参加编写,自20xx年12月召开第1次编委会,到20xx年1月正式出版,历时1年共同完成该书(以下简称高教版《中医儿科学》)。到目前为止,该书已使用3个学期,受到来自于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赞赏和使用过教材的学生的好评。现就该书特点作一简介。
1 印刷精美结构新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儿科承担过大量的中医儿科学教材的编写工作。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现实众多原因的限制,中医儿科学教材直到今天大多还是白纸上印黑字的印刷模式。wWw.meiword.com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种传统的教科书印刷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
针对这个问题,本教材做了较大的改革。该书采用了彩色铜版纸印刷,在不少章节的篇首都配有与章节内容相关的图片,因此本教材具有编排新颖、图像逼真、图文并茂的特点,在视觉上给人以清新亮丽的感觉。据笔者所知这应该是中医学教材中的第一本彩色印刷教材,或者说是第一本彩色印刷的《中医儿科学》教材。这一创举改变了过去中医学教材都是黑色文字的单调枯燥现状,使中医儿科学教材变得既好读又好看。
2 病案为导创先河
随着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在教材中较好地体现出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是教材编写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该书作者别具匠心地参考了病案式教学的模式,第1次将病案导入正文的模式引入中医临床学科教材的编写中。通过对病案的讲解,将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感性认识,使学生对该章节内容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有具体认识,对该章节疾病的临床表现有立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讲解病因病机、临床诊断与辨证论治,不仅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且深刻地突出了如何解决中医儿科临床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课堂学习后当堂就能迅速掌握中医儿科理论及临床知识的实际应用。其病案的选入,作者也花了大量的心思,一是均为典型的、常见证型的病案;二是病案书写规范完整,符合现代临床实际;三是病案配有典型病例的彩色图片。
3 图片表格来点睛
过去黑白文字式的教科书很难使学生真正了解临床疾病的一些特征,虽然教科书上讲解得十分详细,但一到临床还是很难将具体疾病准确地诊断出来。究其根本,是因为教科书只有呆板的文字描述而不够形象造成的,这给学生学习临床课程的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本教材几乎每一节、每一疾病都配有典型图片,或是某疾病的典型病例图片(如脐突、鹅口疮、麻疹等),或是某疾病有中医治疗特色的图片(如捏脊、哮喘穴位敷贴、四缝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避免了以前光靠语言描述的尴尬,活灵活现,生动有趣。书中这样多的彩色图片,既增强了生动的视觉效果,又给学生以具体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教师的课堂讲授带来了方便。
在病因病机部分内容的编写时,采用了病机演变示意图的表达方法,在鉴别诊断和辨证要点部分内容的编写时,采用了列举表格的形式来表达。通过病机示意图的形式,使得各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一目了然,便于教学,也便于理解。例如以往教学时较难讲解的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病因病机,仅靠文字描述很难完全明白,教师的讲解配合示意图就会清晰明了;通过表格的形式,将零散孤立的知识归纳在一起,找出相互之间的关系,并连成网络,可使临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不同疾病在同一张表格中进行比较鉴别,容易抓住各疾病的本质区别,记忆起来就比较牢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表格不仅将重点、鉴别点等知识点标示明确,便于掌握,同时也灌输给学生一种临床思维方法,提示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遇到这些疾病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鉴别和辨证,为以后迈向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图表的出现,使难点变易,重点醒目,因此教而不难,学而不惑,教学效果更佳。
4 有教有问更有成
本教材列入了大量的问题,在病案后提出问题,每章节后有思考题。病案后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节后有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后复习,便于掌握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材中提出问题,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在这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发挥引导作用,这样就提高了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深化了教学改革。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去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形成集体共同研讨的良好学风,能够培养学生将来在各学科领域内主动发现问题、研究解决方法,发扬团队精神,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良好素养。
高教版《中医儿科学》在使用了3个学期后,教师和学生一致给以好评,普遍认为该书是一本适教适学的好教材。认为该书看起来赏心悦目,教起来生动形象,学起来轻松活泼。
“半尺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材多样化的今天,高教版《中医儿科学》就像是一股清泉活水,为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将中医儿科教材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多样化的。无疑这本教材将会成为教师教学的好教材,同时也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索中医儿科学、学习中医儿科学、认识中医儿科学临床的好帮手。这本教材语言精炼,全书实际文字约40万字,加上插图,计63万印刷字数,改变了现在教科书越编越厚的现状;本教材虽然字数不多,在小小的半尺方塘里却折射出了中医儿科学的天光和云影!相信由这本教材引来的清泉活水,能够更好地承载起小船中的教师和学生在中
中医治疗鼻后滴漏综合征引起儿童慢性咳嗽_妇产科学论文 第五篇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鼻后滴漏综合征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并做误诊。方法40例患儿根据中医辨证分为两型。外感风热、肺气失宣型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利窍;痰热内蕴、肺失宣降型治以清热化痰、宣肺通窍。两型均以10 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治疗3月后复诊。结果治愈16例,占40 %;好转21例,占52.5 %;无效3例,占7.5 %。总有效率92.5 %。结论中医药治疗鼻后滴漏综合征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疗效显著。
鼻后滴漏综合征;慢性咳嗽;苍耳子散
咳嗽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急性咳嗽常常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而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容易误诊误治。鼻后滴漏综合征是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之一。现将相关病例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0例均为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部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就诊病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14岁,平均(6.5±3.2)岁,其中2~5岁12例,6~10岁18例,11~14岁10例;病程2~18月,其中2~6月18例,7~12月12例,12~18月10例。均符合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1.2 1 症状
① 本组病例均有慢性咳嗽史,咳嗽以睡前和起床后为重,呈清嗓子样咳嗽或清咽样动作,干咳或有痰不易咳出。WWW.meiword.cOm② 有不同程度鼻塞、鼻痒、流涕、打喷嚏、耸鼻、抠鼻孔,少数有打鼾现象。③ 3例有头痛头晕。④ 4例有反复发热,t 37.5~38.2 ℃。
1.2 2 体征
① 34例患儿无异常肺部体征,或仅有两肺呼吸音增粗;2例两肺闻及鼻鼾音;4例两肺闻及少许干湿性啰音;② 所有患儿均有咽后壁滤泡增生,18例患儿见咽后壁有浓痰附着;③2例上额窦区压痛,1例眼眶区压痛。
1.3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① 所有病例均作血常规检查:wbc 4×109~10×109/l 36例,11×109~14×109/l 4例。② 所有病例均作胸部正位x线摄片检查,其中15例阴性,19例呈支气管炎影像,4例呈支气管肺炎改变,2例呈间质性肺炎改变。③16例作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查,其中14例阴性,2例mp|lgm阳性。
1.4 初诊情况
4例误诊为慢性咽炎,3例误诊为过敏性咳嗽,20例误诊为支气管炎,4例误诊为支气管肺炎,2例误诊为支原体肺炎,4例误诊为变异性哮喘,3例鼻后滴漏综合征合并支气管哮喘。
1.5 鼻窦x线摄片或ct检查
26例患儿鼻窦x线摄片,14例做鼻窦ct检查。结果显示:鼻甲肥厚13例,单侧上颌窦炎14例,伴腺样体肥大2例,双侧上颌窦炎8例,筛窦炎3例。
1.6 最终诊断
综合临床症状、体征、x胸片及鼻窦摄片或ct检查。结果显示:单纯鼻炎13例,鼻窦炎25例,上颌窦炎伴腺样体肥大2例。
2 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分两型论治。
2.1 外感风热,肺气失宣型
共26例,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利窍。方用苍耳子散合桑菊饮加减:苍耳子、辛夷(包煎)、桑叶、菊花、杏仁、天花粉各8 g,桔梗、丹参、白芷各6 g,薄荷(后下)、生甘草各5 g,蜈蚣1条。以上药量均为5岁量(下同)。声哑者加玄参、木蝴蝶;便秘者加桃仁、瓜蒌仁。
2.2 痰热内蕴,肺失宣降型
共14例,拟清热化痰、宣肺通窍。方用苍耳子散合泻白散加减:苍耳子、辛夷、天花粉、桑白皮、地骨皮、胆南星各8 g,丹参、炒黄芩、白芷、桔梗各6 g,生甘草5 g。头晕头痛加菊花、川芎;记忆力减退加远志、石菖蒲。
两型均以10 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治疗3月后复诊,再行x线鼻窦摄片或ct复查。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自拟)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鼻窦x线摄片或ct检查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鼻窦x线摄片或ct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鼻窦x线摄片或ct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变。
3.2 结果
治愈16例,占40.0 %;好转21例,占52.5 %;无效3例,占7.5 %。总有效率92.5 %。
4 讨论
鼻后滴漏综合征、哮喘、胃食管反流是目前公认的引起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的三大病因,其中以鼻后滴漏综合征最为常见。鼻后滴漏综合征是指鼻腔、鼻窦在慢性炎症状态下,炎症部位产生的脓性分泌物经鼻腔倒流,经鼻后孔流入鼻咽部、口咽部、下咽部,这种脓性分泌物的长期慢性引起上述部位的继发炎症及相关症状,是引起小儿慢性咳嗽的根源之一。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或警惕性不高,而导致误诊、漏诊。本组40例均以长期慢性咳嗽为主要症状,因误诊而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不仅给患儿带来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不合理的用药也给患儿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值得注意和警惕。
鼻后滴漏综合征属中医“鼻渊”“咳嗽”范畴。内因系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卫外不固。外因系时邪侵袭,多因外感风寒、风热,致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小儿为“纯阳”之体,生长旺盛、发育迅速,时行热病较多,又因稚阴未长,感邪易从阳化热,即使初起感受风寒,在卫表停留时间也短,易入里而化热,故40例辨证均属风热或痰热证。两型均用苍耳子、白芷、辛夷利鼻窍;天花粉、桔梗消痈排脓;久病入络致瘀,故予丹参活血化瘀。风热者加薄荷、桑叶、菊花透表泄热;痰热者加桑白皮、地骨皮、胆南星、黄芩清肺热、化热痰;杏仁配桔梗,肃降肺气与提升肺气并用,一升一降以恢复肺之宣降功能;生甘草配桔梗,既能宣利肺气,又能清利咽喉;蜈蚣有解痉、抗过敏之效;鼻塞严重者加石菖蒲开窍又增强记忆。诸药配合,相得益彰,久病之疾,适时而除。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xx,28(11):738-744.
哺乳期妇女应用单纯孕激素避孕药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_妇产科学论文 第六篇
产后避孕;单纯孕激素避孕;母乳喂养;婴儿健康
许多研究证实母乳喂养对婴儿、儿童预防传染性及慢性疾病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对母体的健康益处包括降低癌、卵巢癌的发病率,减少产后流血和尽早恢复孕前体重都有重要作用[2]。美国一些儿科专业机构建议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采用母乳喂养[3]。当生育间距被认为对妇女及其子女的健康有重要影响时,分娩后的避孕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人们就提出一些问题,在哺乳期应用单纯孕激素避孕药是否会通过一些不利因素如:泌乳的启动、母乳的数量和质量等间接地影响婴儿健康?在母乳喂养期间,是否需要补充其他辅食,对婴儿的生长和发育是否产生不良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已被用做评估是否母乳喂养成功和营养充足的指征,而且,接触孕激素也可能直接影响婴儿的发育和健康。类固醇避孕药一直被认为可传递到母乳内,文献报道总量范围为:孕激素皮下埋植剂为50~110ng/d、孕激素注射剂为0.5~13μg/d[4]。虽然吸收到婴儿血流中激素总量尚不确定,但新生儿的肝脏和肾脏对吸收类固醇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一直受到质疑[5]。通过查阅前期研究综述哺乳期妇女应用单纯孕激素避孕药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影响。
1 产后少于6周开始应用单纯孕激素避孕药对婴儿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影响
1.1 随机和非随机对照实验
brito等[6]报道40例产妇在产后24~48h使用etonorgestrel埋植剂(20例),与醋酸甲羟基孕酮(dmpa)(20例)比较,应用埋植剂避孕组的新生儿在产后最初5周体重有增加的趋势(埋植剂组:+1460.50±621.34g;dmpa组:+1035.0±562.43g,p=0.05),其他检测没有差异。Www.meiword.Com在产后6~12周的随访期间,两组新生儿的体重、血红蛋白和禁食血糖都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heikkila等[7]报道在产后32~57天应用两种不同剂量左旋18甲基炔诺酮宫内节育器(lng-iuds,10μg/d,30例:30μg/d,40例)与放置非激素宫内节育器者(40例)比较,每月检测婴儿的体重、身长、出牙时间、没有支撑的行走时间及传染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等,在12个月的随访中,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
1.2 观察研究
jimmenez等[8]对270例4±0.5岁儿童的长期研究,其中母亲采用dmpa 150mg,每3个月注射1次的避孕方法128例,与非激素避孕母乳喂养的儿童(142例)比较,精神发育、健康问题、身体检查以及婴儿身长等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调整混淆因素后(如母亲的年龄、牛奶等辅食的添加等),dmpa对儿童的体重没有影响。who组织多中心研究评估应用dmpa(59例)、口服75μg炔诺酮(85例)、复方口服避孕药(86例)和107例非激素避孕比较的前瞻性研究中,每3周检测婴儿1次,直至24周。应用复方口服避孕药组在开始用药的第6周排乳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组,除非激素用药组女性婴儿的体重和生长率在16~24周低于dmpa组外,其他各组没有明显差异[9]。一项在产后1周开始应用口服左旋18甲基炔诺酮药片与非激素避孕比较的研究表明9个月后对婴儿的生长没有影响[10]。bjarnadottir等[11]报道在产后28~56天分别应用妈富隆药片(75μg/d)和非激素iud的研究观察对婴儿的影响,随访至产后2.5年,婴儿或幼儿的生长和发育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笔者的结论为产后哺乳期妇女应用妈富隆避孕对母婴是安全的。
affandi等[12]观察120例妇女在产后4~6周分别应用lng埋植剂和非激素iud对婴儿的影响,激素组妇女先前母乳喂养经历明显高于非激素组,随访6个月,婴儿的身长在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接触lng的婴儿体重明显增加。一项在产后30~42天植入左旋18甲基炔诺酮埋植剂(norplant)与非激素iud、安全套或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研究,结果表明接触norplant的婴儿在最初几个月体重明显低于非激素避孕组。但至6个月两组间没有差异,婴儿的发病率也没有差异[13]。taneepanichskul和reinprayoon等[14,15]分别报道了在哺乳期应用依托孕烯埋植剂和非激素iud的研究。taneepanichskul等[14]发现应用激素组和非激素组的婴儿呼吸道感染率分别为17/42、10/38,皮肤疾患为10/42、6/38,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至3岁年龄,婴儿的身体长度、头围和身体的重量及精神运动发育或身体检查没有差异,也没有发现副作用,笔者认为哺乳期应用依托孕烯埋植剂避孕对母婴是安全的避孕方法。reinprayoon等[15]证实依托孕烯植入1个月后,婴儿经母乳摄入依托孕烯的量是19.86ng/(kg·d),至研究结束(第4个月)降低到10.45ng/(kg·d)。根据性别分组,女孩的体重、身长和头围没有差异,而应用埋植剂组的男孩体重明显高于非激素避孕组。两组比较婴儿的间发病没有差异,没有严重的疾病发生。另一项在产后30~39天植入lng埋植剂与非激素避孕妇女比较,观察母亲与婴儿免疫功能的研究[16],这项研究表明两组间母亲与婴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在用药前和用药后6个月没有明显差异。一项研究在产后4周开始应用口服和皮下埋植剂lng对男性婴儿尿液lh、fsh和睾酮的影响[17],与非激素避孕组比较,从产后4~15周每天检测每4h的尿样,结果表明:lh、fsh和睾酮水平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
2 产后超过6周开始应用单纯孕激素避孕药对婴儿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影响
2.1 随机对照试验
shaamash等报道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在产后6~8周应用lng宫内节育器与非激素iud比较对婴儿的影响,至12个月的多项体格检查,包括婴儿的体重、身长、皮肤皱褶的厚度和发育测试评分等在两组间没有差异。
2.2 观察研究
查阅4篇观察研究评估单纯孕激素避孕药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baheiraei等[19]评估140例在产后6周分别应用注射用dmpa、口服dmpa药片和非激素避孕方法,结果表明各组间至婴儿长至26周的各个时间点婴儿的体重和身长没有明显差异。至10~13周,婴儿的头围在单纯孕激素组明显增大(1.42cm:1.19cm,p<0.05);但在13周后的检测中各组间无明显差异。who组织一项大样本、多国家2466例在产后6~8周分别开始应用口服左旋18甲基炔诺酮或3-去氧炔诺酮、dmpa、net-en、左旋18甲基炔诺酮埋植剂和非激素避孕的前瞻性研究[20],检测婴儿的生长和发育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schiappacasse等[21]观察在产后55~60天分别应用norplant埋植剂(220例)和非激素避孕(222例)对儿童的影响,从儿童出生开始观察,直至6岁,分别检测母乳喂养的方式、婴儿的生长和发病情况。结果表明:母乳喂养方式和婴儿的生长从出生至6岁,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在第1年,激素组婴儿轻度呼吸道和眼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激素组(p<0.05);而非激素组神经系统疾患明显高于激素组(p<0.05)。笔者认为虽然哺乳期应用norplant对母乳喂养和婴儿的生长没有影响,但甾类激素避孕对婴儿健康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massai等[22]观察在产后8周分别应用单根硅胶埋植剂(有效成分为19-去甲黄体酮衍生物)和非激素避孕对婴儿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婴儿的生长和发育没有影响,没有严重疾病发生,笔者认为对婴儿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该激素经口服后被灭活。
3 讨论
尽管有几篇报道对单纯孕激素避孕药对母乳喂养是否成功有所差异,但综合产后妇女应用单纯孕激素避孕药对母乳喂养的研究证实哺乳期妇女应用不同的单纯孕激素避孕方法,如肌肉注射、口服、孕激素宫内节育器和皮下埋植等对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时间、辅食添加的时间等)的成功没有不利影响。更重要的是,有关婴儿通过母乳接触到孕激素对婴儿生命最初几年健康(例如身体生长、总体的发育和对全身性疾病的影响等)研究报道不一。因为神经系统和性成熟要贯穿至青春期,虽然在一些地区哺乳期妇女广泛应用单纯孕激素避孕药,对婴儿生命早期因接触孕激素所导致对身体的不利影响还没有被发现,但调查对健康结局的影响需要应用敏感的、长期的测试措施,密切随访婴儿至成年期,因此,这些结果还不能通过可获得的资料来充分阐述。概括的讲,尤其是关于母乳喂养方法实施的研究可能有缺陷,例如大多数研究没有报道计划、或已经外出工作情况、没有调查患病或早熟婴儿情况。这些资料的另一缺陷涉及初期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大多数检测母乳喂养的实施是采用观察研究,普遍缺乏哺乳喂养的清晰定义和母乳喂养的模式,不能控制潜在的混淆因素,例如:母亲的年龄、经产次数、先前母乳喂养的经历及对母乳喂养的支持等因素。母乳喂养的成功与否受许多人口统计学、身体条件、社会和精神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3]。
此外,由于不同的孕激素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所以,应用一种孕激素所得结论并不适用于其他孕激素。孕激素的剂量影响乳汁分泌的总量及婴儿的吸收:当母亲口服剂量分别为从30~250μg的左旋18甲基炔诺酮后,激素在母乳中的峰值水平从检测不到~1.05μg/l,而对左旋18甲基炔诺酮皮下埋植剂和缓释宫内节育器的研究表明乳汁内左旋18甲基炔诺酮的峰值水平分别为0.163μg/l和0.046μg/l[24]。因此,dmpa的影响可能与左旋18甲基炔诺酮宫内节育器的影响截然不同。
最近,一篇有关这方面研究,仅仅包含随机对照实验的综述得出的结论是:有限的、可得到的资料不支持也不反对最近who推荐的“单纯孕激素避孕药不应在产后小于6周内被广泛的应用”。由于已有证据表明激素避孕药对婴儿的生长没有不利影响,因此至少实施一项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来阐述这一问题[25]。
综合对照实验及观察性研究:应用单纯孕激素避孕药对婴儿在产后第一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没有不利影响,但超过产后1年对儿童的健康或发育是否有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1 gartner lm,morton j,lawrence ra,et al.breastfeeding and the use of human mile.pediatrics,20xx,115(2):496-506.
2 britton c,mccormick fm,renfrew mj,et al.support for breastfeeding mothers.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xx,24(1):cd001141.
3 labbok mh,hight-laukaran v,peterson ae,et al.multicenter study of the lactational amenorrhea method(lam):i.efficacy,duration,an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contraception,1997,55(6):327-336.
4 diaz s.contraceptive implants and lactation.contraception,20xx,65(1):39-46.
5 schwallie pc.the effect of depot-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 on the fetus and nursing infant:a review.contraception,1981,23(4):375-386.
6 brito mb,ferriani ra,quintana ,et al.safety of the etonogestrel-releasing implant during the immediate postpartum period:a pilot study.contraception,20xx,80(6):519-526.
7 heikkila m,luukkainen t.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fter insertion of a levonorgestrel-releasing 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contraception,1982,25(3):279-292.
8 jimenez j,ochoa m,soler mp,et al.long-term follow-up of children breast-fed by mothers receiving depot-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contraception,1984,30(6):523-533.
9 tankeyoon m,dusitsin n,sopon chalapati,et al.who special programme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training in human reproduction.effects of hormonal contraceptives on milk volume and infant growth.contraception,1984,30(6):505-522.
10 mccann mf,moggia av,higgins je,et al.the effects of a progestin-only oral contraceptive(levonorgestrel 0.03mg)on breast-feeding.contraception,1989,40(6):635-648.
11 bjarnadottir ri,gottfredsdottir h,sigurdardottir k,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a progestogen-only pill containing desogestrel and an 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 in lactating women.bjog,20xx,108(11):1174-1180.
12 affandi b,karmadibrata s,prihartono j,et al.effect of norplant on mothers and infants in the postpartum period.adv contracept,1986,2(4):371-380.
13 shaaban mm,salem ht,abdullah ka.influence of levonorgestrel contraceptive implants,norplant,initiated early postpartum upon lacatation and infant growth.contraception,1985,32(6):623-635.
14 taneepanichskul s,reinprayoon d,thaithumyanon p,et al.effects of the etonogestrel-releasing implant implanon and a nonmedicated intrauterine device on the growth of breast-fed infants.contraception,20xx,73(4):368-371.
15 reinprayoon d,taneepanichskul s,bunyavejchevin s,et al.effects of the etonogestrel-releasing contraceptive implant implanon(r) on parameters of breastfeeding compared to those of an intrauterine device.contraception,2000,62(5):239-246.
16 abdulla ka,elwan si,salem hs,et al.effect of early postpartum use of the contraceptive implants,norplant,on the serum levels of immunoglobulins of the mothers and their breastfed infants.contraception,1985,32(3):261-266.
17 shikary zk,betrabet ss,toddywala ws,et al.pharmacodynamic effects of levonorgestrel(lng)administered either orally or subdermally to early postpartum lactating mothers on the urinary levels of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luteinizing hormone(lh) and (t)in their breast-fed male infants.contraception,1986,34(4):403-412.
18 shaamash ah,sayed gh,hussien mm,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levonorgestrel-releasing intrauterine system mirena(r)versus the copper t380a intrauterine device during lactation:breast-feeding performance,infant growth and infant development.contraception,20xx,72(5):346-351.
19 baheiraei a,ardsetani n,ghazizadeh s.effects of progestogen-only contraceptives on breast-feeding and infant growth.int j gynaecol obstet,20xx,74(2):203-205.
2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ask force for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on reproductive health;special programme of research,development,and research training in human reproduction,progestogen-only contraceptives during lataction:ii.infant development.contraception,1994,50(1):55-68.
21 schiappacasse v,diaz s,zepeda a,et al.health and growth of infants breastfed by norplant contraceptive implants users:a six-year follow-up study.contraception,20xx,66(1):57-65.
22 massai mr,diaz s,quinteros e,et al.contraceptive efficacy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nestorone implanst in postpartum woment.contraception,20xx,64(6):369-376.
23 thulier d,mercer j.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breastfeeding duration.j obstet gynecol neonatal nurs,20xx,38(3):259-268.
24 diaz s,herreros c,juez g,et al.fertility regulation in nursing women:vii.influence of norplant levonorgestrel implants upon lactation and infant growth.contreaception,1985,32(1):53-74.
25 truitt st,fraser ab,grimes da,et al.hormonal contraception during lactation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contraception,20xx,68(4):233-238.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观察_妇产科学论文 第七篇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xx年11月至20xx年3月收治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及对照组6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宣肺健中止喘汤结合西药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能够迅速缓解喘憋、呼吸困难等症,缩短患儿病程,减少住院天数,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宣肺健中止喘汤;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30例患儿均为20xx年11月至20xx年3月在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以毛细支气管炎住院的患儿,按入院奇偶序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6例,其中男37例,女29例;年龄<3月6例,3~6月44例,6月至1.5岁16例;伴发热26例。对照组64例,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0.05)。wWw.meiword.COm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儿科学》中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1.2.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肺炎喘嗽[2]诊断标准。发病急,咳嗽,喘憋,喉中痰鸣或哮鸣,发热或不发热,舌苔薄、质淡或红,指纹红而浮。冬春多发。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综合性治疗,包括抗生素[头孢三嗪50~80 mg/(kg·d) 静滴]、止咳平喘(氨茶碱片2~4 mg/kg,3次/d,口服)、镇静[安定注射液0.1~0.3 mg/(kg·次),肌注]、吸氧、雾化吸入(糜蛋白酶1支、病毒唑50 mg、2 mg/次)、有心衰时强心[西地兰0.01~0.015 mg/(kg·次)静注]、利尿[1 mg/(kg·次)静注]及血管活性药物[东莨菪碱0.02~0.04 mg/(kg·次)静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自拟)宣肺健中止喘汤加减治疗。组方:麻黄1~3 g、杏仁3~9 g、紫苏子3~6 g、白芥子3~6 g、莱菔子3~6 g、细辛1~3 g、半夏3~6 g、干姜3~6 g、大枣3~6 g枚、五味子3~6 g、砂仁2~3 g、甘草1~3 g,此方适用于2月至2岁婴幼儿,依年龄、体质及寒热侧重不同加减药物剂量。夹惊加僵蚕、蝉蜕清热解惊;夹食滞加焦神曲、陈皮消食化滞;风寒夹热加生石膏、黄芩;兼喉中痰鸣加射干、款冬花化痰降气平喘;咳嗽重加百部、枇杷叶宣肺止咳。每日1剂,水煎服,少量频服。治疗10 d后统计疗效。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显效:治疗3 d内体温正常,咳嗽、喘憋缓解,肺部哮鸣音减少或消失。有效:治疗4~7 d体温正常,咳嗽、喘憋缓解,肺部哮鸣音减少或消失。无效:治疗7 d后咳嗽、气喘、肺部体征无变化。疗程7 d,1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超过7 d为无效。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治疗组在喘憋、咳嗽及喘鸣音消失时间方面均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多种病原感染引起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症,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约占50 %以上,其他为副流感病毒1、2、3,腺病毒,流感病毒,肠道病毒,支原体等。该病仅见于2岁以内小儿,尤其以2~6个月的婴幼儿多见,80 %以上病例在1岁以内。目前西医治疗多常规予吸氧、镇静、抗病毒、激素、解痉平喘等,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特效药。本病多发生在冬春两季寒冷季节,中医认为多是感受风寒邪气急性发病,邪壅肺络,肺失宣降,上逆则为咳喘,病位在肺,病理产物是痰,类似祖国医学肺炎喘嗽范畴之风寒闭肺证。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一旦感受外邪,肺失宣降,则出现咳喘;加之小儿脏腑未全,气血未实,易感受外邪,易于传变,小儿脾常不足,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常会导致饮食停滞,积湿成痰,痰壅气阻则气滞不行,气滞则肺气不得宣发肃降,出现咳嗽、喘憋、痰鸣等症。张秉成《成方便读》:“然水气不除,肺气壅遏,营卫不通,故用麻黄、桂枝解其表,必以细辛、干姜、半夏等辛散之品,散其胸中之水,使之随汗而出。”故治宜宣肺利气,健脾化痰,止咳平喘。方中麻黄宣肺解表,止咳平喘;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温肺化痰,降气消痰;五味子与细辛辛散之品相配,一酸一辛,一收一散,以增强敛肺止咳平喘之功;干姜、大枣、甘草健脾和中,砂仁醒脾,使风寒与水饮皆除,而不伤脾肺之气。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麻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有拟肾上腺素样作用,还能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缓解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白芥子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浆环腺苷酸/环鸟苷酸(camp/cgmp)比值,由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组成的三子养亲汤有明显解痉止咳平喘作用[5];细辛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有强心、扩血管、松弛平滑肌等作用;五味子挥发油对呼吸中枢有镇咳和祛痰作用,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的防御能力。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合用中药宣肺健中止喘汤,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
目前,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率比较高,特别冬春季天气寒冷,儿科临床多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反复,增强疗效,特别是在迅速缓解喘憋、止咳祛痰方面尤为突出。能够缩短患儿病程,减少住院天数,且安全副作用少,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应用。
1]薛辛东.儿科学[m].:卫生出版社,20xx:281.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xx:6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
[4]蔡永敏,任玉让,王黎,等.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华夏出版社,1999:516.
[5]郑作文. 三子养亲汤的药理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3):15.
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研究_妇产科学论文 第八篇
目的研究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过敏性)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及相关规律。方法按照小儿临床体质的分类标准对纳入临床观察的湿疹、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共354例样本进行临床体质分类研究。结果患湿疹和荨麻疹的小儿分别有肺热阳盛质、痰湿腻滞质、阴虚燥红质、气虚倦怠质、阳虚迟冷质5类临床体质,丘疹性荨麻疹有肺热阳盛质、痰湿腻滞质、阴虚燥红质、气虚倦怠质4种临床体质类型。3种疾病小儿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均以肺热阳盛质、湿热腻滞质、阴虚燥红质、气虚倦怠质、阳虚迟冷质所占研究总数的比例分布由高到低呈递减趋势;3种疾病小儿临床体质类型的排序均有相同规律。结论 该项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掌握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的发生、变化与预后转归的临床规律,对研究制定异病同质同治、辨质论食调养的综合方案、以达“已病防变”有重要价值。
小儿变态反应皮肤疾病;中医;体质类型
变态反应性(过敏性)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当今世界性的重大卫生学问题和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全球发病率高达40 %,湿疹、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等常见小儿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过敏体质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可变的个体特征,导致体质可变性的原因与饮食、起居、疾病、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体质的偏颇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Www.meiword.coM《诸病源候论》中阐明了导致小儿诸病之因与小儿本身“血气未定”“脾胃嫩弱”“真气不定”及北宋钱乙提出的“小儿纯阳,无须益火”之说相关。中医文献中描述的与荨麻疹的临床特点相似的“风疹块”“隐疹”发生的原因系“禀赋不耐”,说明“禀赋不耐”的体质因素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易感性)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体质对发病、传变与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笔者于近6年间将纳入临床观察的湿疹、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等354例患儿,按照小儿中医临床体质分类标准首次进行了体质类型研究,并对临床体质类型的分布趋势和3种疾病临床体质类型的排序规律进行了研究,为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及相关规律,拟定异病同质同治、辨质论食调养的因质制宜的综合调治方案提供了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研究方法
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老专家门诊部、成都市中医名医馆治疗的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过敏性)皮肤疾病的354例(湿疹124例、荨麻疹78例、丘疹性荨麻疹152例)患儿,参照小儿临床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标准(六分法)[2],将3种疾病各自的临床症状与6种体质类型相关的特征进行逐一对应登记,并对临床症状与体质特征相对应出现的次数和例数排列顺序进行临床体质类型及相关规律的。
1.2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过敏性)皮肤疾病临床诊断的参照标准[3]
1.2.1湿疹
起病大多在1~3月,部分病程可延至幼儿和儿童期,多数存在家族性过敏体质倾向。皮疹多见于头面部,而后逐步蔓延至颈、肩、背、臀部及四肢甚至全身,初起时为散发或群集的小红丘疹或红斑,逐步增多,可见小水疱,黄白色鳞屑及痂皮,可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等,伴烦躁、哭闹、瘙痒而影响睡眠。
1.2.2 荨麻疹
多因人体对某些内外的感受性增高所致,因素常见接触易发生过敏的饮食、药物、花粉、皮毛、微生物、温度、日光、精神紧张等。典型的病例是先出现红斑,后形成水肿,婴幼儿的荨麻疹有时仅有红斑而水肿不明显;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瘙痒剧烈,皮疹数量较多,急性者多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自然消失,但慢性者病程可达数月。
1.2.3丘疹性荨麻疹
多见于有过敏性体质倾向的小儿。被蚊虫叮咬致病,部分病儿亦有因为食物所致过敏,婴幼儿常见,夏秋季常见,全年均可发生。初起时为微红丘疹,长大后顶部似疱疹,较硬,厚而易破,数日后干而结痂;丘疹常见于四肢伸面,尤以下肢为多,痒感严重,哭闹不安,抓破后易感染。
1.3小儿中医临床体质分类标准[2]
笔者根据小儿生理和体质特点,以四诊合参为体质分类原则,将小儿体质分为平和正常质、阴虚燥红质、阳虚迟冷质、痰湿腻滞质、气虚倦怠质、肺热阳盛质6种临床体质类型。
1.4临床病例资料
1.4.1 病例来源
本组病儿大都来自成都市区和市郊,还有少数来自省内地震灾区。124例湿疹患儿中男72例,女52例;78例荨麻疹患儿中男42例,女36例;152例丘疹性荨麻疹患儿中男81例,女71例。
1.4.2年龄
湿疹中新生儿18例,1~6月65例,7~12月36例,13~18月5例;荨麻疹中1~3岁56例,4~7岁22例;丘疹性荨麻疹中3岁以内86例,3~7岁54例,7岁以上12例。
2研究结果
2.1湿疹患儿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及例数和各型百分比的分布情况
对124例湿疹患儿28项临床症状与各型体质相关的特点进行了对应。结果显示:肺热阳盛质48例,占38.7 %;痰湿腻滞质46例,占37.1 %;阴虚燥红质22例,占17.8 %;气虚倦怠质6例,占4.8 %;阳虚迟冷质2例,占1.6 %;无平和正常质。见表1。
2.2荨麻疹患儿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及例数和各型百分比的分布情况
对78例荨麻疹患儿45项临床症状与体质类型相关的特点进行对应登记。结果为:肺热阳盛质38例,占48.7 %;痰湿腻滞质21例,占26.9 %;阴虚燥红质16例,占20.5 %;气虚倦怠质2例,占2.6 %;阳虚迟冷质1例,占1.3 %;无平和正常质。见表2。
表1124例湿疹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中医体质相关的临床特点出现的次数、例数及各型百分比的分布情况(略)
表278例荨麻疹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中医体质相关的临床特点出现的次数、例数及各型百分比的分布情况(略)
2.3丘疹性荨麻疹患儿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及例数和各型百分比的分布情况
对152例丘疹性荨麻疹患儿22项临床症状与体质类型相关的特点进行对应登记。结果显示:肺热阳盛质68例,占44.8 %;痰湿腻滞质52例,占34.2 %;阴虚燥红质28例,占18.4 %;气虚倦怠质4例,占2.6 %;无阳虚迟冷质和平和正常质。见表3。
表3152例丘疹性荨麻疹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中医体质相关的临床特点出现的次数、例数及各型百分比的分布情况(略)
3讨论
(1)本项研究首次发现了湿疹、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3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各自有着明显的临床体质类型特征。为探讨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辨质调治综合方案,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经对湿疹、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常见皮肤过敏反应疾病的临床体质类型及相关规律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3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各自有以下明显的体质类型特征。① 患湿疹和荨麻疹患儿均有肺热阳盛质、痰湿腻滞质、阴虚燥红质、气虚倦怠质、阳虚迟冷质5种临床类型。② 丘疹性荨麻疹病儿有肺热阳盛质、痰湿腻滞质、阴虚燥红质、气虚倦怠质4种临床类型。
(2)3种常见皮肤过敏反应疾病各体质类型所占研究总数的比例分布均由高到低呈递减趋势排列,为研究临床治疗规律和饮食调治方案提供了循证依据。研究发现湿疹、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3种疾病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均以肺热阳盛质、湿热腻滞质、阴虚燥红质、气虚倦怠质、阳虚迟冷质由高到低呈递减趋势,将有利于掌握小儿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基本规律,为研究制定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临床治疗和饮食调治方案提供了循证依据。如3种病例中,属于肺热阳盛质的体质类型均排在第1位,其临床症状均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肥大,且外感后多易高烧。荨麻疹和丘疹性荨麻疹的患儿中部分有支气管哮喘史,其临床特点与这类体质的小儿易患急性扁桃体炎、外感后容易发热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说明根据该类小儿的卫外功能不足、易受邪的后天因素体质特点,提示在辨质分型施治的同时,预防外感,避免致敏的食物和药品及致敏环境因素的影响,采取合理饮食调养等综合措施的必要性。
(3)3种常见皮肤过敏反应疾病临床体质类型的排序均有相同规律,为制定异病同质同治、辨质论食调养的综合调治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体质是临床辨证的基础,又是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如患儿的体质有共同点,则临床可表现出相似或相同的证候,其治则亦相同[5]。本项研究结果显示:湿疹、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患儿的体质类型的排列和分布有着相同的特点,提示在临床上采取异病同质同治的方法治疗小儿常见皮肤过敏反应疾病,将是异病同治的理论在因质论治的临床体质运用中的创新体现。
目前有关小儿湿疹、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等常见皮肤过敏反应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中医药的研究虽然较多,但研究探讨体质特点与疾病的发生、变化与预后转归的临床治疗规律较少。笔者将针对临床上该类疾病的发病较多、且存在着随年龄的增长而患多种疾病的现象,根据该类疾病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特征及相关规律,研究制定异病同质同治、辨质论食调养的综合方案,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实现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目的。
[1]陈述枚,李永柏.小儿免疫与免疫性疾病[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xx:64.
[2]陈立翠.试论小儿体质与饮食调养[j].四川中医,1998,16(7):9-10.
[3]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卫生出版社,1996:634,635,639,640.
[4]陈立翠,谭艳,余涛.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中医体质类型的临床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xx,4(6):25-27.
[5]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卫生出版社,20xx:194-195.
中西医结合无痛治疗痔病术后的研究_妇产科学论文 第九篇
摘要】 目的 应用平衡镇痛的新理念,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痔病术后疼痛,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康复。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无痛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结合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估,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常规治疗组与无痛治疗组的疗效。结果 a组各时点nrs测值均在5分以下,疼痛为轻度疼痛;b组均在7分以上,疼痛为重度疼痛,即止痛效果不满意。a组疼痛度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止痛膏,生肌止痛栓及硝矾洗剂3种中药分别从外用、纳肛、坐浴三个方面结合针灸、西药克泽普术区注射进行综合治疗能有效减轻痔病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康复。
痔病术后;中西医结合;无痛治疗
痔病术后的无痛治疗,在世界范围内仍是一个难题,目前百家争鸣,镇痛药物应用混乱,缺乏一个规范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研究立足于平衡镇痛[1,2]的新理念,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充分应用止痛膏、生肌止痛栓、硝矾洗剂三种基础中成药,调理气机、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消肿止痛,达到气血运行顺畅,通则不痛的目的,同时配以针灸腧穴,使经络通达,气血及阴阳调和,局部克泽普注射液术区注射阻滞末梢神经传导,使之感受迟钝,针药并举,中西结合,最终达到强化镇痛之目的。最大限度的提高镇痛的有效率,并最大程度的降低毒副作用,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术后康复。WwW.meiword.cOM为痔病术后无痛治疗,提供一套安全、有效、合理、科学的治疗规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xx年9月至20xx年3月肛肠外科痔病术后患者120例,依据对照实验的方法将入选的合格病例,按随机对照的原则以1∶1的比例分为两组,a组为无痛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9~65岁,平均48.8岁;b组为常规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21~65岁,平均42.6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及疼痛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排除有严重心、肝、肺、肾及神经系统疾患及有长期服用镇痛药和镇静药史。
1.2 治疗方法 两组术前均采取简化骶管麻醉法,物为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手术采用外剥内扎括约肌松解术,手术结束时b组术区注射亚甲蓝注射液,术后高锰酸钾坐浴,洗必泰栓纳肛的常规治疗方法。a组手术结束时术区注射复方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术后硝矾洗剂熏洗坐浴,生肌止痛栓纳肛,止痛膏外敷换药治疗。辅以针灸疗法,于换药前20 min长强穴、环跳穴。
2 结 果
2.1 止痛效果 将疼痛程度用0到10这11个数字表示: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要求患者根据个人疼痛感受,以一个数字记录。观察并记录术后6 h、12 h、1 d、2 d、3 d、5 d时患者的疼痛程度,结合数字评价量表(nrs)进行评估。见表1。
疼痛分级及疗效判定[3,4]:
无痛:nrs测值为0 术后无疼痛感。
轻度:nrs测值为1~3 疼痛轻微可忍,不影响活动及睡眠,无须口服镇痛药。
中度:nrs测值为4~6 疼痛不可忍,影响活动及睡眠,口服镇痛药可缓解。
重度:nrs测值为7~10 疼痛剧烈无法忍受,严重影响活动及睡眠,须肌注止痛药物方可缓解。
2.2 不良反应 尿潴留、恶心、呕吐、腹胀等。见表2。
2.3 统计学处理 测定nrs值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采用方差方法,比较a组与b组的疗效,记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统计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表1 术后各时点nrs评分值对照表2 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于术后排尿(6 h)、睡前(12 h)、坐浴、针灸及换药后(1 d)、(2 d)、(3 d)痔核脱落(5 d)时患者的疼痛程度作对比,见表1。a组各时点nrs测值均在5分以下,止痛效果为轻度疼痛,即镇痛效果达到基本满意以上;b组均在7分以上,止痛效果为重度疼痛,即止痛效果不满意。a组疼痛度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疼痛的相关项目尿潴留、腹胀,a组与b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 讨 论
部神经丰富,痛觉极为敏锐。手术创伤、炎症介质的释放、括约肌痉挛等均可导致术后疼痛,同时由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精神紧张,痛阈降低,使术后患者对疼痛更为敏感,即使轻微触碰或震动都会使伤口剧痛难忍。术后疼痛严重地影响了痔病患者的术后康复,不仅影响患者的睡眠与生活,而且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加重组织分解。同时,由于患者恐惧、焦虑情绪,甚至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这就使术后疼痛成为肛肠科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临床医疗工作者对疼痛的认识加深,止痛技术的提高,有效的术后镇痛能够减轻患者应激反应,防止由于疼痛引起的并发症。
祖国医学认为:痔多因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迫大肠,以及外感六淫、久坐、负重、远行等,致血行不畅,而血液淤积,热与血搏,则气血纵横,筋脉交错,结滞不散而成。且术后又多湿热滞留,气血淤滞。故痔病术后疼痛既有湿热滞留、气血淤滞的“不通则痛”;又有血运不畅、手术耗伤气血所致的“不荣即痛”。因此,在治疗上采用“郁结者解之,淤积者行之,湿阻者化之,亏虚者补之”,以标本兼治。
本治疗方案以中医中药及针灸为切入点,以止痛膏、生肌止痛栓、硝矾洗剂及复方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4种药物为基础,辅以针灸穴位治疗,在应用西药对末梢神经进行传导阻滞的基础上,发挥中医中药消肿止痛、行气活血化淤、生肌收敛之功效,使之经络通达,气血通畅,阴阳调和。通则不痛,达到强化镇痛的目的。复方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盐酸利多卡因及薄荷脑。利多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麻药,可与神经细胞膜钠通道轴浆内侧受体相互作用,阻断钠离子内流,可逆性阻滞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具有作用快、弥散广,穿透力强、无明显扩张血管作用的特点。薄荷脑为中药薄荷中提取的饱和的环状醇,可与神经细胞膜脂质相互作用,引起膜脂质结构形态改变,使膜膨胀,细胞膜钠通道变窄,钠离子内流减少,神经细胞无法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从而产生局部神经阻滞作用。利多卡因是中效局麻药,其起效时间平均5 min,作用维持1~2 h。薄荷脑是长效局麻药,动物实验表明其局麻药效果可维持48~240 h。本注射液容媒中含适量甘油,其粘滞性可使局麻药在局部较长时间停留,从而维持有效药物浓度;乙醇可促进局麻药在局部组织中均匀分布,并加强其与神经膜的结合。各组分相互协同,使之具有速效和长效镇痛的双重功效。硝矾洗剂由朴硝、明矾、月石组成,具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的作用。此外,中药熏洗坐浴具有中医外治法的独特作用,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该处组织的充血,增强白细胞释放蛋白溶解酶,溶解坏死组织。而且温热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减轻炎性水肿,解除患处神经的压力,使肌肉等组织松弛,从而达到明显的消肿止痛作用。生肌止痛栓含有血竭、煅龙骨、煅炉甘石、黄连、白芨、冰片、洋金花等,具有消肿止痛、生肌敛疮、清热利尿的作用。止痛膏主要含有当归、煅龙骨、血竭等中药,具有解毒生肌、止痛、止血、润燥的作用。其中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的作用,可用于痈疽疮疡,为外科的常用药,用于疮疡初期,可消肿止痛,用于痈疽溃后,可补血生肌。现代药理研究其还具有镇静、镇痛、抗炎、抗缺氧、抗辐射损伤及抑制某些肿瘤株生长和体外抗菌的作用。另外,从局部直接给药可以避免药物对胃肠道和肝脏的损害,提高药物的利用度。且长强穴、环跳穴具有治疗痔疾和尾骶部疼痛的作用。通过中药调理气机,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消肿止痛,达到气血运行顺畅,通则不痛的目的。同时配以针灸腧穴,使经络通达,气血及阴阳调和。局部克泽普注射液注射阻滞末梢神经传导,使之感觉迟钝。本疗法中西医结合,针药并举,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及极低副作用,是痔病术后无痛治疗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胡捷,朱红军.平衡镇痛法防治肛肠病术后疼痛效果观察[j].:军医,20xx,45(6):326327.
[2] 胡捷,朱红军.平衡镇痛对痔术后镇痛时程及副作用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xx,23(11):1920.
[3] 贺石林,陈修主编.医学科研方法导论[m].:卫生出版社,1998:476478
[4] 张立生,刘小立主编.现代疼痛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2.
ABO母儿血型不合的产前诊断及中药治疗_妇产科学论文 第十篇
目的 探讨早孕期(6~12周)的胎儿绒毛血型物质检测方法以及对可能出现abo母儿血型不合的孕妇用中药防治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择孕周为6~12周的人流孕妇20例,于人工流产前经宫颈吸取绒毛,并同时测定该夫妇血型作对照;对所有产检丈夫非“o”型、本人“o”型的孕妇进行血中抗“a”或“b”抗体的测定,凡滴度超过1:128的孕妇服用中药。结论 在早孕期(6~12周)时经宫颈吸取出微量绒毛组织,测定孕妇的血型物质,可以对abo溶血作出产前诊断;早期产前诊断和中药防治,可以提高保胎成功率,预防母儿血型不和所致流产、死胎以及abo溶血的发生,从而推断本中药方对降低抗体水平无明显作用,但可以明显减轻免疫反应。
关键词 血型不合 绒毛血型检测 中药防治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xx)02-0152-03
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以母儿abo血型不合为主,上海母儿血型不合835例中,abo溶血达712例,占85.5% [1] 。母儿abo血型不合可引起死胎、死产、出生缺陷及新生儿溶血病,胎儿因而溶血、水肿、肝脾肿大、重度黄疸甚至核黄疸。即使幸存,亦后遗智力障碍、听力障碍或运动功能不全。对abo母儿血型不合进行产前诊断,可以尽早防治abo溶血病,妻子是“o”型,丈夫是“a”、“b”、“ab”型的夫妇,孕中、晚期检测母体抗a(b)igg抗体滴度可以间接反映胎儿的血型及血型不合的程度,但由于自然界a、b型物质存在较广;故母体妊娠前就已存在免疫抗体 [2] 。WwW.meiword.COM因此,因为环境因素或前胎曾怀过血型不合的胎儿,使此次怀了“o”型或同型胎儿的母亲抗体升高,所以,对于多次因血型不合而导致新生儿溶血病、死胎、死产、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该尽早做好胎儿的血型诊断,以便尽早治疗。孕早期测定绒毛血型物质,国内外学者进行初步的研究 [3] ,而自孕早期开始进行产前诊断防治abo溶血的例子,国内未见报道,就此,我们开始了此方面的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绒毛血型物质测定方法的建立
1.1.1 研究对象 选择孕周为6~12周的人流孕妇20例,于人工流产前经宫颈吸取绒毛,并同时测定该夫妇血型作对照。
1.1.2 抗血清 应用广州中心血站制备的标准抗a、抗b血清及上海中心血站制备的标准抗h血清。
1.1.3 人红细胞悬液 分别用生理盐水做成0.1%~0.2%a、b、o红细胞悬液。
1.2 方法 (1)在b超指引下用绒毛抽吸器经宫颈负压抽吸绒毛5mg [4] ,生理盐水漂洗干净,剔除蜕膜组织。(2)蒸馏水漂洗绒毛,利用低渗去除红细胞。(3)绒毛团在乙醚中浸一浸,以去除脂类,然后平铺在玻片上,37℃孵箱烘干。(4)绒毛分成三等份,放入三个" 试管中分别加入抗a、抗b、抗h血清,做好标记,摇匀放置室温1h后,置4℃冰箱过夜吸收。(5)用冷生理盐水(4℃)洗去多余的抗血清,以洗脱的盐水加相应血型的红细胞,无凝集现象发生时表示绒毛已洗涤干净。(6)置56℃水浴10s,取出后分别加入0.1%a、b、o红细胞悬液,摇匀,1000r/min离心0.5min。(7)镜检:红细胞明显凝集者为该型阳性反应。
2 临床应用
(1)对所有产检丈夫血型非“o”型、本人“o”型的孕妇进行血中抗“a”或“b”抗体的测定,凡滴度超过1:128的孕妇服用中药。(2)对高危孕妇进行血型产前诊断及中药治疗。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 ,女,32岁,血型“o”型,丈夫35岁,血型“a”型。1982年足月顺产一男婴,健康,血型“a”型,1984年足月顺产一女婴,血型a型,产后第2天开始黄疸,治疗无效,10天后死亡,当时患者血中igg抗“a”抗体1:512。1987年 10月孕12周顺产一男婴,血型“a”型,重度贫血、水肿、肝脾肿大,当天出现黄疸,经血浆、白蛋白及照蓝光等治疗,积极抢救无效,2天后死亡。实验室检查 [5,6] :igg抗a抗体1:1024,婴儿血改良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均强阳性。诊断为abo血型不合死亡。1988年又怀孕,来我院做产前诊断。实验室检查 [5,6] :外周血染色体、g-6pd酶活性测定,血红蛋白全套测定全部正常,排除细胞遗传、生化遗传及地贫携带者因素。血型及抗体报告如下:夫:a、mn、rh(+),妇:o、mm、rh(+)。igg抗a效价1:512(正常值<64)以外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妻子)。怀疑本胎次又是abo血型不合,孕第10周时作产前绒毛血型物质检查:(1)b超绒毛定位、经宫颈吸取绒毛,一次成功,术后病人静卧3h,观察无流血,一切正常,回家休息。(2)取得的绒毛,由前述的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胎儿绒毛血型“a”型。即开始中药治疗。服用棉茵陈、北芪、田基黄、玉米心、大枣、钩藤、蝉蜕等。坚持服药到足月,其中5个月、7个月、9个月复查igg抗a效价,结果为1:512、1:256、1:512。孕40周顺产一女婴,重3kg,血型“a”型。第三天前额见黄疸,黄疸指数20,经光照射3天治疗。痊愈出院。现在4岁,发育正常。
例2,患者,女,30岁,血型“o”型,丈夫“b”型。1986年足月顺产一女婴,7个月不慎死亡。1987年9月孕6 + 月晚期流产,改胎儿脐带血验胎儿abo溶血全套阳性,母亲igg抗“b”抗体1:512,诊断为abo溶血病所致流产,建议下胎早孕8周做血型产前诊断。1988年孕8 + 周末我院做血型产前诊断,方法同例1,结果胎儿血型为“o”型,未做任何治疗,孕3个月、半年、8个月测抗体结果为1:128、1:64、1:32。胎儿足月顺产。复查血型“o”型。无黄疸症状。正常出院。
例3,患者,女,30岁,o型,丈夫a型。习惯性流产3次,排除染色体异常,地中海贫血、hla及妇科内分泌疾病。查血igg抗a抗体1:256。建议下胎做血型产前诊断。第4次怀孕2 + 月来做绒毛血型产前诊断。方法同例1。结果胎儿血型“o”型。取绒毛后注射hcg3000u,服vite及一些安胎中药。未做其他治疗,妊娠成功,足月分娩,复查血型“o”型,无黄疸症状,正常出院。
4 结果
建立血型方法时所选的20例绒毛标本均检出血型物质,按血型遗传规律,全部绒毛血型(代表子代血型)与其父母可能有的子代血型完全相符。
5 讨论
abo血型物质有a、b、h三种,由多糖和多肽组成,o型红细胞上是h物质。
abo血型物质是一种" 半抗原 [1] 。与相当抗体共同存在时,可以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利用血型学中的吸收抑制凝集试验 [4] 的吸收放散法,可以测出绒毛上的血型物质,在适当温度下(4℃)抗体(凝集素)可被绒毛中相应的抗原(凝集原)所吸收。在一定温度下(56℃),这" 种特异性结合又可能解离,然后用已知型别的相应红细胞测定解离液的抗体(凝集素),判断绒毛的血型。
血型物质主要存在于红细胞上,也存在于组织和体液中 [1] ,测定组织细胞的血型物质比测定体液要优越,因为体液和组织液中的血型物质中只在分泌型人中可以测得,约1/4非分泌型的人无法测出,而存在于组织细胞内的血型物质所有人都可以测出。本文应用孕早期绒毛诊断胎儿abo血型,较之应用羊水,有其特殊优越性,不但可以早期诊断,而且对非分泌型胎儿仍可全部检出血型。本文20例绒毛标本及3例病人绒毛标本均检出血型物质,早孕绒毛组织是胚胎组织的一部分,完全可以反映胎儿的遗传学特征,通过在早孕期(6~12周)时经宫颈吸取出微量绒毛组织,测定孕妇的血型物质,可以对abo溶血作出产前诊断。以及对与abo位点连锁的指甲—髌骨综合征等遗传病进行早期诊断,对于优生优育有重要意义。
igg是一种可以通过胎盘的抗体,母亲的抗“a”igg(抗“b”igg)可以通过胎盘进行人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红细胞,引起abo溶血病 [1] ,当母亲血清中抗“a”、抗“b”igg效价≥1:128时,其不合胎可发生abo溶血病 [1] ,母儿abo血型不合的母体,随着血型不合胎次增加,抗体也不断增加,胎儿abo溶血的危险就越大,病例1是一典型的abo血型不合造成胎儿新生儿溶血的病例,母体血型为“o”型,由于第一胎是“a”型,胎儿的抗原进入母体后发生免疫反应,母亲产生抗a igg,其后第二、三胎时抗体进入胎儿血中,引起新生儿溶血,而且一胎比一胎严重,患者抗a igg为1:512,远大于1:64,而第四胎是“a”型,亦很可能产生新生儿溶血,由于及早应用绒毛血型物质测定的方法,诊断出胎儿是“a”型,并及时进行产前治疗,以治湿热黄疸,清热泻火、解毒等疗效的中药方剂连续治疗,使抗体保持在1:512以内,不再升高使婴儿得救。
例2、3由于在早期绒毛产前诊断确定了胎儿血型是 “o”型,母体内的igg抗体不会对胎儿起破坏作用,因此未做任何治疗,足月分娩,婴儿健康出院。3例婴儿出生后,复查血型均与原来绒毛血型物质检查一致。验证了本文检验绒毛血型物质方法的准确性,这种方法的推广,可以使怀了“o”型胎儿的母亲或母儿血型相同的孕妇不必要进行预防用药,也解除了孕妇的精神负担,而怀了血型不合胎儿的孕妇,可以在孕期中尽早治疗。本院2年来在广州市第二医院协助下,开展孕妇早期胎儿绒毛血型物质产前诊断,筛查出母亲“o”型、母儿血型不同且抗a/b igg≤1:128的孕妇共17例,全部采用中药直至分娩,并在孕5、7、9月检测其抗体滴度。观察结果:17例孕妇的抗体滴度在1:128~1:512间波动,服用中药前后抗体滴度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胎儿宫内发育良好,无一例发生流产、死胎;新生儿均存活、轻微黄疸/或无黄疸。结果表明,早期产前诊断和中药防治,可以提高保胎成功率,预防母儿血型不合所致流产、死胎以及abo溶血的发生,从而推断本中药方对降低抗体水平无明显作用,但可以明显减轻免疫反应,其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祖国医学认为,妊娠期间,阴血下注任冲以养胎,易致阴血聚下,气滞湿郁,因而常有湿热之象。因而有产前多热、产后多虚之说。据临床观察 [7] ,abo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儿黄疸属中医湿热黄疸。因此选用茵陈、黄芪,一清一补,辅以玉米心、田基黄清热利湿,大枣健脾益气生津,钩藤、蝉蜕清热息风定惊。诸药合用,有清热利湿、解毒利胆、养血安胎之功。考虑妊娠期间用药的特殊性,本方选药以性味甘平为主、清补结合,容易被孕妇接受,能坚持服用至足月。
参考文献
1 张庆安.182例abo血型不合妇女血清中igg抗a(b)效价测定及结果.河北医学杂志,20xx,9(8):855.
2 郭子元.实用法医学.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0,549-550.
3 马红.中华妇产科杂志,1987,22(4):206.
4 韩安国.全国绒毛制备染色体技术学习班资料.1985.5 ogita s.lancet,1984,1:1388.
6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血型组.血型与血库.上海:上海出版社,1977,261-265.
7 洪家铁.中西医结合临床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526.
作者单位:518001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
510150广东省广州市第二医院
(编辑曲 全)
文章地址:www.myenblog.com/a/285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