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两首》教学设计
《词两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词两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词两首》教学设计1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背诵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知道<>是一首词牌名。
词,一种和乐歌唱的新的抒情诗体,是我过传统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按谱填写,句式长短不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受到历代文人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
说一说你学习过的“词”。
提示学生背诵《水调歌头》。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先听一听配音朗读;注意标出句子停顿,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说说词语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想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快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兴致,很尽心。
误入:错误地闯入。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交流:
说说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过渡: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板书:读)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诗词读活了、读美了。就像喝酒一样,一口喝掉不知味道。好酒要慢慢地品,才能品出味道来。(板书:品)
古诗词怎么品出味道来呢?多媒体出示:(品词的方法:先要细细地读读每个词每句话,然后静静地想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诗韵。)
下面,我们就随词人一起郊游,请你读读这首词,展开想象,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按游玩顺序,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首先出示“溪亭日暮”图,引导学生想象。
(1)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 出示图片: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2)指导朗读
(3)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发,像唐朝的李白,被称为“诗仙”。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里都写到了酒。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沉醉)美美地醉一回!(干杯)
(4)仅仅沉醉于酒吗?请你品品“沉醉”这个词,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5)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板书:醉)
接着出示“藕花深处”图。
(1)你又看到了什么?(荷叶、荷花┅┅课文《荷花》;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图片:多美的荷叶荷花。
(2)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读读词句。
交流:因兴尽而晚回,因晚回而误入。尽管已是傍晚,但荷叶荷花太美了,词人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深处。
《词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难点
1、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
2、抓词眼,详细分析名句,有助学生深入词中境界。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单元教学提示,导入新课:
本单元是宋词学习单元,教材为我们编选了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作品。说他们是宋词的代表人物,因为他们是宋词的创作的两大流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通过对他们的作品的学习,我们更能宋词的魅力。
二、词的相关知识介绍: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是一种和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简单的说就是歌曲中的歌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等。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人依词牌填词。词原来一般是没有标题的,后来人们填词也加标题,如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长沙”是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可以分段,叫“片”或者“阕”。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三、《柳永词两首》的导入:
现在娱乐圈流行一个词语叫“粉丝”,就是指一些偶像人物的崇拜者,追随者。其实粉丝一族,古已有之,由来已久。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柳永,就有过无数的粉丝。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今天的“超女”。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很多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柳永的《望海潮》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那究竟险些让柳永成为那个时代的“汉奸”的《望海潮》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四、柳永简介: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拜谒宋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不为宴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乐工歌伎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词,这些词开始只流行于世,后来渐渐的传入宫中。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让宋仁宗看了后又嫉妒又气愤说:“何要浮名,且去填词。”因此落榜。后来也就解嘲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直到54岁时改名应试,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五、学习《望海潮》
(一)、相关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二)、赏析:
(1)教师范读后作朗读要求。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阙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2)学生朗读体味。
(3)内容赏析: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联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户口繁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怒涛”两句,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天堑”,愿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达官贵人到此游乐的场景,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
(4)亮点探究
A、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B、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①。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六、总结:(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最能代表柳永婉约词风的《雨霖铃》。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习《雨霖铃》
1、指导《雨霖铃》朗读。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整体感知:不难看出,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
4、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
教师引导归纳: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听觉感受,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
“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
“骤雨初歇”——矛盾的心情: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雨停,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
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是离别时的场景描写。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多么尖锐的矛盾。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用字经济,手法高明。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开始由表及里逐层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互相保重可离人要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所以,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还有个人的担忧。“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悲伤、难舍、痛苦到了极致。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使人透不过气,给人无限压抑,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可以想见。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景无边而情无限。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这不仅抒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直接抒情。“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清秋节”一辞,照应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杨柳依依,心中更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
“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将离情推向高潮。
三、本词的写作特色
(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
(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词两首》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忆江南》,熟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词两首
2、今天,我们学习第一首《忆江南》
3、简介作者:(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今陕西渭南县人,幼年时因战乱避难江南,比较接近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痛苦生活。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语言平易通俗。
4、讨论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结合本课的学习查阅资料解决。
二、正音正字,朗读诗歌
1、小组学习,正音正字,注意总结自学方法。
2、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个人自由朗读。同桌同学互读互帮。自由结合齐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词句的意思
1、小组讨论以下词语的意思:
《忆江南》旧曾谙:过去曾经熟悉。谙:熟悉。江花:江边的花。绿如蓝:碧绿如蓝草。蓝:一种可以从叶子里提取青蓝色染料的草。
2、小组讨论词句的意思。诗句大意:江南好!我所熟悉的风景是多么美好。朝阳和江边的鲜花火一样相互映照。春天的江水清澈明净碧如蓝草。怎不令人心醉?又怎能使人忘怀?
四、品味感悟,有感情地朗读,思考
1、《忆江南》这首词哪些地方是根据江南的特点来写?写出了一幅什么景象?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为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总结朗读方法。用江上的朝日和江边的鲜花作衬托,形象鲜明,写江花用红胜火不仅有色彩,而且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渔歌子》,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2、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词两首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渔歌子》
3、简介作者:
(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张志和(730~846)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人。曾在朝廷做过官,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常在太湖附近流浪。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的闲居生活。
二、正音正字,朗读诗歌
1、小组学习,正音正字,注意总结自学方法:
西塞(sài)鳜鱼(guì) 箬笠(ruòlì) 蓑衣(suō)
2、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
个人自由朗读。同桌同学互读互帮。自由结合齐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词句的意思
1、小组讨论以下词语的意思:鳜鱼:又叫桂鱼,肉味鲜美。不须归:不必回去
2、小组讨论词句的意思。诗句大意: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桃花红,流水碧绿,鳜鱼正肥美。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迎面吹来,钓鱼的人不想回家。
四、品味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思考:
1、《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讨论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2、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总结朗读方法。
3、词中描写的是作者过着隐居闲散的生活,所看到的美妙无比的春光。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练习。
后记:有几个字很难写,得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
《词两首》教学设计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xx》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另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如下: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二、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①背诵两首词,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以《定xx》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因此,第一课时,是着重于走进苏轼本人,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课时,运用对比教学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从风格入手分析《念奴娇》与《定xx》,体会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旨趣与情景交融的妙处。
第三课时,以《定xx》为出发点,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
今天注重就第一课时进行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由在于对诗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其次,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生说,师补充)(1).生平: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2)思想:
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2、其他材料: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3)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xx》(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二)自主学习
1、听读、朗读课文,疏通字音。
2、揣摩豪放派作品的雄壮气势,把握朗诵要领。
3、尝试背诵这首词。
(三)合作探究
(一)上阕:
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明确:绘景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2、赤壁是不是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
明确:不是,注释解释。同时还有“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4、试背上阕。
(二)下阕:
1、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
——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指挥若定
泰然自若
2、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周瑜
苏轼
建功年龄
二十多岁
四十多岁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
4、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5、试背下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古典诗词的积累是提高文学素养汤的有效途径。)
2、完成练习册。(对课堂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词两首》教学设计5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是这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交流资料:
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意,思考:统摄全诗的句子是哪一句?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四、合作研讨:
1、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深切的爱。
2、学生熟读全诗。
板书设计: 祖 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五、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黑人谈河流
休 斯
核心词“河流” (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 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词两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你知道她是谁吗?
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走近李清照:
1、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被誉为“婉约正宗”。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现存词近50首,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闺情、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其词感情色彩浓烈,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清新朴素,雅俗共赏。
2、李清照大事记: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18—42岁: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42岁:北宋末日,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43岁: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46岁: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
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48岁:再嫁张汝舟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
50岁: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6771岁: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3、代表作品:
(1)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后期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李清照和“闺怨词”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三、诗歌赏析对比鉴赏,“愁”之不同
下面我们就来走近《李清照词两首》,来感受一下这两首词分别写出了什么情感?这情感有没有异同点?
(一)找出词眼: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试在词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眼。(愁)。
这两首诗词都写“愁”,究竟愁情有何不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
(二)走进《醉花阴》
1、美读诗歌。
(1)听朗诵作品: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学生朗诵展示。
2、思考: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愁?
3、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写作此词的背景
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调官异地。深闺寂寞,她深深地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她便写了这首词寄给丈夫赵明诚。
《醉花阴》这首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品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极度思念之下而写成此词。
《醉花阴》佳节重阳孤寂思夫(相思思念丈夫,南渡前,寂寞无聊之愁。)
4、词人是从哪些方面写相思之愁的呢?
5、上阕中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
“永”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点出了愁的长久。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
“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
“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透”点出了秋寒心冷,辗转反侧。
6、问题探究:这首词的意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概括上下片内容。
凄凉寂寥的意境思念丈夫的情感寂寞忧郁的基调
上片重阳思亲(写愁)下片饮酒赏菊(写瘦)
本词通过多方渲染烘托,刻画了一个日夜想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
(三)走进《声声慢》
如果说《醉花阴》抒写的是早年相思之愁、甜蜜的愁、离愁、闲愁,是闺愁;那么这一首词抒写的是怎样一种“愁”情?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1、美读诗歌:
(1)听朗诵作品:
(2)学生朗诵展示。
同学们已经体会到《声声慢》的愁情了,那么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2、请同学们找出直抒胸臆的词句。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
B、“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愁,具体指哪些愁。本课是自主学习课程,下面就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赏析这愁包含了哪些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赏析“愁”
A、学生小组讨论(5分钟)
B、学生展示(展示中老师点拨总结)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这些愁都源自国破之悲。
C、在分析鉴赏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起再诵读这首词,深入地体味李清照无限愁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研究,品味意象
1、那么李清照是怎样表现这种愁情的呢?她是借什么来营造这种氛围的?
找出本词出现的经典意象:
淡酒、秋风、大雁
黄花、梧桐、细雨
2、分组讨论整理含有这些意象的诗句,总结常见意象的象征义。
(1)有关酒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师生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雁”意象的诗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3)“黄花”意象的句子: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征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4)有关“梧桐”意象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之物
(5)有关“秋风”意象的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之物
(6)有关“雨丝”意象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结论:雨丝,即愁丝。
五、对比鉴赏
《醉花阴》闺怨之愁(离别、相思)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六、课堂小结
易安体与其他宋词名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充满一种纯净而高雅的女性意识。唐宋词诸多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男性词人塑造的,而在易安体中,女性成了抒情主体,词中的女性形象就是女词人自己。她向整个社会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倾吐自己的欢乐、忧愁、痛苦和追求,描绘自己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步履艰难的一生。李清照的词的主调就是一个“愁”字。这种愁是她心灵的展示,真情的喷涌,表现出一种对生命价值的内醒和感悟。
七、赏析音乐,深刻体会李清照诗词之美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体会李词的诗情画意的氛围,让生更深刻地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八、课后作业
1、整理总结这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2、背诵,默写
3、查找总结李清照的相关知识
《词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教学重难点】
词所抒发的感情及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集体朗读)
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芒máng鞋
2.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自由朗读集体朗读
三、整体感知
1、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2、朗读的深层要求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如果你感觉苏轼是沉着、通达、乐观,那么“何妨……平生”,这几句就读得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节拍,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调子,不扬不抑。
如果豪迈“竹杖芒鞋轻胜马”就读得喜悦和豪迈点,可以调子略高点。但不能读成“大江东去”“老夫聊发少年狂”那样的高昂。
3、找同学示范朗读
四、重点探究、拓展
1、知人论世(介绍苏轼的经历及写本诗的背景)
2、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根据情况来确定是否介绍写作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找出比较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却胜似闲庭信步,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板书:任(“徐行”)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朗。
板书:无(“回首”)
3、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板书):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苏轼将归到那里呢?
苏轼的诗《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来春去,万事万物盛衰荣辱,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多了一份通透。正是因为多了一份通透,所以当大雨来临时,苏轼偏不多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他深谙“境由心成”这个道理,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还是盛衰荣辱,只要内心放平了,对于苏轼来说均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五、小结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词两首》教学设计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二)能力训练点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自练、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二)疑点
1、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作者为什么“忆江南”?
3、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解决办法
1、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感悟。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读、多想。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3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记江南》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教师补充:
白居易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白居易在50岁至55岁期间,曾先后到江南名郡杭州、苏州出任刺史(地方行政长官),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时常回味这段令人愉悦的回忆。这首《忆江南》同就是他在67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小组内互相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议。)
要点如下:
首句“江南好”,直写“江南”之所以值得回忆,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惟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是自己旧时早就感受到、体验过、熟悉了的,并非得之传闻。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那么,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在白居易之前,人们描写江南春色,比较多的是抓住”花飞“”莺啼“来渲染的,而白居易在这首词里为我们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诗境。三、四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对江南春色美景又一种形象化的描述。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这两句,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花朵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如此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可欣赏插图。)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这首词,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江南之忆,特具情味,而又引起读者的遐想,让人玩味不尽,不失为大手笔。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背诵《忆江南》(齐背、单独背)。
二、学习《渔歌子》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学生自愿当小老师上台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问难质疑,”小老师“解疑,若”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台下同学可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教师可引导、帮助。在生生、师生的相互解答、质疑中完善对这首词的理解。
(着重理解”青箬笠,绿衰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恰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词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的美景,请你选择其中的一首词,把它扩写成一篇写景的文章。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以上两题,自主选择一题完成。)
附:板书设计
3词两首
忆江南
白居易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两首》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望海潮》
一、导入,介绍作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古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特别多,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篇,看看柳永笔下杭州西湖又具有怎样的特色。
介绍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有《乐章集》。
写作背景,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二、整体感知:
读、背,感悟词的美。方法: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囊,归去凤池夸。”
思考: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细读探究
1、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上片重在写杭州形势之胜,从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及街市繁华,士民殷富来描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起首三句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抓住“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形胜”“三吴都会”,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具体写“形胜”。“云树”,“怒涛”,“天堑”三句,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高大茂密的树木,护绕着江堤,堤外,奔腾的江水翻卷起狂波怒涛,真是一道宽阔险阻的天然屏障。
“钱塘自古繁华”一句纵观今古,交代了杭州悠久的历史。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以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几句,侧重描绘“繁华”;选取了画桥、翠幕、珠玑、绮罗等形容“三吴都会”的物阜民丰。“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如画。春日的柳树,像一片嫩绿的薄薄的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风帘”,挡风的帘子。“翠幕”,绿色的帷幕。“参差”,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是形容城市房屋鳞次栉比,高矮不一。“十万人家”是说人烟稠密。虽说是个约数,但并非夸张。“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物品。“市”,指贸易的场所。“户盈罗绮”,是说家家户户盈箱满柜的绫罗绸缎。罗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竟豪奢”是说人人竞夸精美的服饰,比赛豪华阔气。
——下片写西湖的美景,游人的欢快,歌吹盛况,最后以夸耀作结,归美州将。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三句从湖山风光落笔。“重湖”,指西湖,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所以词人称为重湖。“叠巘”,重叠的山峰。“重湖叠巘清嘉”一句,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特色。“清嘉”,是清新,秀丽的意思。“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清嘉”而来,“三秋”,秋季三个月。“桂子”,桂花。这句是写桂花飘香,时间很长,与“叠巘”相呼应。“十里荷花”,是写荷花种植很广,与“重湖”相呼应。这八个字,摄住了西湖“清嘉”之神,它点到即止,不施重彩,不做刻绘,留下了联想的余地。接下去,词人换转笔墨,从自然转向人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就是笛子,“弄”,吹奏。“菱歌”,采莲女子所唱的歌。“泛”,指声音的飘扬。“嬉嬉”,形容很快活的样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少女。这几句写西湖游赏之乐。垂钓老翁和采莲女娃是这幅游赏图中的人物。白天,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萎歌在夜空中漂浮,童颜鹤发的老翁在钓鱼,貌美如花的.少女在采莲,他们一个个都是那样的欢快,真是一派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
2、很多人到过杭州,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杭州的美。
三、体悟艺术特色:
1、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2、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关于离别的词很多,但情感却有不少的差异,请你查找资料,略加分类后,写一篇赏析。
《词两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两首词的词意。
3、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词意。
教学难点:
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如梦令)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如梦令》和我们学过的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关于词的知识你知道多少?(什么叫词牌?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介绍作者
三、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1、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
2、按照停顿反复朗读。
3、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问题提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5)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4、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
5、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四、背诵、默写整首词。
板书:
如梦令
日暮沉醉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鸥鹭爱自然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教学要求: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导入本课学习
2、《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简介作者)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2、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四、总结升华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作业: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板书设计:
白鹭飞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热爱大自然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两首》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一、反复诵读诗词,体会诗词含蓄蕴藉的特点。
二、品析诗词的语言,读懂诗词饱含的深情。
三、学习领会借古抒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四、学习作者豪迈、乐观、旷达的胸襟,正确地看待人生得失。
重难点、关键点:
一、体味诗词含蓄蕴藉的特点。
二、借景抒情,借古抒怀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多媒体助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阅读感知:
1、范读课文(多媒体视频录音)
2、教师示范朗读,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
3、学生细细品味,自由阅读。
三、根据作者身世、境遇,揣摩词的意境
学生交流、汇报作者有关情况,教师补充,帮助学生知人论世,进入作品情境。
四、赏析景物,缘景明情
1、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描绘之景,探究词人描绘什么景色,以及写景的目的。
2、景物与人的关系。探究写古人古事,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学习《定风波》
学生依照上面方法,自主学习探究。
1、学生依据节奏,自主阅读
2、根据阅读提示,领会作者寄托的感情。
3、总结该词的写作特点。
六、总结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按生活、学习两方面总结。
七、作业:
1、根据生活经历或所见之景写一篇短文。
2、课外将本文与其他“怀古”类诗词比较阅读。
《词两首》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3.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板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四、词句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五、探究思考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六、品读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嫌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八、、布置作业
①比较阅读: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雨霖铃》作比较,重点从“情景、事情、情感”三方面去展开。
②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板书设计:
(板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定风波》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跟着录音读一遍。男女同学分别朗读
4.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四、重点探究、拓展
1、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板书:任(“徐行”)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板书:无(“回首”)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板书):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3、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五、问题探讨
是不是大家都喜欢苏轼?
是或不是。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六、反馈达标
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很好,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最后我们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
——“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
——“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七、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定风波》。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四题。
《词两首》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白居易的《忆江南》和张志和的《渔歌子》是我国古代的两首名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水色,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忆江南》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以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结尾,真切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眷恋之情。《渔歌子》前两句写自然美景,后两句写景中之人,而渔夫本身又是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物与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景图”。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词意境。
教学目标
1、会写“谙”、“塞”2个生字;理解多音字“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情趣;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忆江南》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情趣;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词的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讨论词和诗的区别。
(先由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教师作适当补充)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就可以唱,词有不同的词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每首词的句子不一定是偶数,有一定的韵律;而诗的字数是非常整齐的,如五言诗就是句句都只有5个字,七言诗句句只有7个字。诗格律严谨,既要求对仗,又要求押韵。(稍作说明,不必过细,让学生有大体的印象即可)
4、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首词《忆江南》
(板书课题)
5、简介作者。(以师生谈话的形式介绍作者)
白居易:(772—846),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幼年时因战乱避难江南,比较接近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痛苦生活,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语言通俗易懂。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听课件朗读,生轻声跟读。
2、学习生字。
生字卡片出示“谙”。
谙:左右结构,应读“ān”,不要误读成“yīn”。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词,要求:读正确、流利。
4、理解字词含义,逐步感悟各句的意思。
江南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
胜:胜过、强过。 忆:想念、想起。 蓝:草名,兰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染料。
5、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词句的意思。
(1)、播放多媒体课件:江南美景。
(2)、结合刚才看到的美景,在小组内讨论每一句词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3)、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互相补充,交流。
(4)、教师小结。
词句大意: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火一样,春回大地,春天的江水如兰草一样碧绿、清澈。怎么能不回忆起江南呢?
6、思考:读了全词,说说江南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江南好,江南如诗如画,江南人杰地灵,江南如人间仙境……)
三、细读,理解词意
默读全词,边读边思考:
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
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用“ ”把它画出来。
(太阳、花、水、春天)
3、作者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色彩)
四、精读、品悟感情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好吗?
(2)、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水为什么会绿如蓝?
2、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赞叹)
小结:是啊!诗人也和你们一样不住地赞叹“江南好!”以至于人在离开江南十几年后还念念不忘美丽的.江南!时时怀念美丽的江南!
3、课件出示
能不忆江南?
应该回忆江南。
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4、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5、、指导学生朗读全词。
自由练读——小组读——表演读——男女赛读
(听课件配乐朗读)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用江上的朝阳和江边的鲜花作衬托,形象鲜明,写江花“红胜火”不仅有色彩,而且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六作业设计
1、 辨一辨,再组词。
塞( ) 蓝( ) 谙( )
寒( ) 篮( ) 音( )
2、 填空。
《忆江南》是( )代( )的作品,这首词中描写的景物有(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可以从( )这句话中看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深化理解
1、指名背诵《忆江南》,师生评议。
2、《渔歌子》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唐代 张志和)
3、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引入意境。
①、板书课题:《渔歌子》读题。你从课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相知道什么?
②、简介作者。
张志和: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自号烟波钓徒,今浙江金华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词,学生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流利;学生试读。
2、学习生字“塞”,上下结构,是一个多音字。要“西塞山”中读“sài”,在“塞子、瓶塞”中读“sāi”
3、生默读词,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按照学习前一首词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同桌讨论交流。
4、师归纳。
西塞山:山的名字,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又叫桂鱼,肉味鲜美。
箬笠:竹篾、竹叶做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的雨衣。
不须归:不必回去。
词句大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高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长得正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人不想回家。
三、细读,感悟词意
1、读时感悟词意,边读边想象词的画面。
2、这首词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白鹭、桃花、流水、镢鱼、微风)
3、引导学生想象:这一幅生动自然的春天景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幅春的画面吗?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4、体会情感。
你是怎么理解“不须归”的?
(多方理解,如:可以理解为“不必回家”,“斜风细雨”是那么柔和,不会影响户外活动;这儿的景色使渔夫陶醉了,也许他并不在钓鱼,而是为了欣赏这绝美的雨中景致。)
在理解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得使大家“不须归”,从而体会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教师小结。
《渔歌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算得的乐趣。
[板书设计]
21词两首
渔歌子
大自然美
白 鹭 飞
桃花流水
斜风细雨
[作业设计]
一、背诵《渔歌子》
二、读下列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依次为的意思。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渔歌子》中表示颜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两首》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北宋末年,有一位青年男子睡觉时梦见自己读到一本书,醒来后只记得其中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就知道儿子心中有倾慕的女子了。原来那三句是字谜,谜底是“词女之夫”。那么,“词女”是谁呢?对了,是李清照,那这位青年就是赵明诚。虽是传说,但是李清照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却是人尽皆知。那么,如胶似漆的夫妻二人一旦分别,甚至是死别,李清照的内心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呢?下面,就让我们
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说起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还曾经学过她的《如梦令》呢。
那么,我们对她的生平应该还是有些了解的,谁来带着我们大概回忆一下呢?
请学生回忆相关内容
二、确定基调,分析叠字
带着对李清照的回忆,我们先来品读《声声慢》。
配乐朗诵《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1、初读全词,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愁)
2、直接表现愁的是哪几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什么呢?寻到了吗?
我们知道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是在寻觅流亡以前的生活,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它们似乎是遗失了,似乎本来就没有。所以,她精神恍惚,若有所失,到处寻觅。
(2)冷冷清清,她寻找到什么了?
没有,不仅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痛苦,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加觉得自己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孤独寂寞。
(3)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命运凄惨,心情悲痛。
可以说开头这句词为全篇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同学们能告诉我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吗?对了,悲苦愁绝。
刚才同学们在读这几句词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对了,叠字的运用,假如我们将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戚”,你们觉得怎么样呢?对,少了音韵美。
三、鉴赏意象,品评愁情
我们讲诗歌,肯定要谈意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在这些意象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个?试着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淡酒
词人为什么喝了几杯之后觉得酒是淡的呢?难道是因为她是海量,千杯不醉?可是我们分明记得她曾经说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就说明她不太能喝。本来想借酒浇愁,但是愁仍然难以排遣,
所以说,并非酒太淡,而是风太冷,愁太重,酒力压不住啊。
(2)晚风
怎么去理解“晚来风急”?它能渲染出什么样的情绪呢?
晚可以指晚上,也可以指晚年,风又急又冷,恰好能渲染出忧愁凄苦的情绪。
(3)过雁
大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作者看了为什么会伤心呢?她和大雁又怎么会是旧时相识呢?
大雁到了秋天,由北而南,作者是北方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
李清照在很多作品里面都写到了大雁,比如说,早年写的《一剪梅》里就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南渡之前写的《念奴娇》里也有“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我们看这两句虽然也充满离愁,但是那离愁中却是含有甜蜜的回忆和相逢的希望的,而本词却表现了一种绝望,一种极度的伤心。
(4)黄花
黄花是什么花呢?象征着什么呢?
黄花就是菊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经憔悴了。在往年,一定是要在它盛开的时候,摘来戴在头上的,而现在,谁还会有这种兴致呢?
这里明是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5)梧桐、细雨
本来白日漫长,作者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还偏偏是打在已经发黄的梧桐叶上。“细雨”“点点滴滴”,正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一种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而对于一个伤心的人来说,这细雨哪里是打在梧桐叶上呢?这分明就是打在作者那颗破碎的心上啊!整个黄昏,就是这么点点滴滴,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还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呢?天黑以后,不还是这么滴下去吗?
这样一来,深秋时节作者的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就都展现出来了。
通过刚才对这些意象的共同探讨,我们发现,虽然作者没有明着写愁,但是这其中处处都充满着愁绪。真叫“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啊!
一直到全词即将结束,作者才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的,这种景象,这种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声声慢》里,作者所写的`是永别之愁,长久之愁,家国之愁。
四、比较两词,解决重点
这就让我们想起了辛弃疾的那首《丑奴儿》,下阙是这样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可是他在上阕里说的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我们就来看看,当年的李清照又是怎样“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呢?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宦游在外,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逢重阳,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请同学们自读《醉花阴》,找出表现愁情的意象,着重分析和《声声慢》里相同的意象——酒、风和黄花。
酒:《声声慢》里的酒是无力的,是无法驱寒浇愁的,用来反衬内心的愁浓愁重。
《醉花阴》里的酒是用来消愁的、相思的,有着诗酒自适的潇洒。
风:《声声慢》里的风是晚风,是急风,让人更添寒意,更难将息。
《醉花阴》里的风是有趣味的,它卷动珠帘,帘内闪现出一位愁思绵绵的少妇。
黄花:《声声慢》里的黄花是残菊,象征着人世的悲欢离合,正是词人晚年百无聊赖,孤苦飘零的处境。
《醉花阴》里的黄花,是有暗香的,是瘦的,因花瘦而触及人瘦,但人瘦胜似花瘦。写出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消瘦。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醉花阴》里,作者所写的是小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由此可见,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和格调。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两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儿,看同学们的样子还有点意犹未尽,那么就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样的作业。
五、课后作业
我为清照写碑文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是不幸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她却是伟大的,生活曾经给她带来了太多的苦难,不过女词人并没有被苦难压垮,而是让自己的艺术灵魂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词两首》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够依据两首词的声律之美反复吟诵,做到声情并茂;
2.准确理解两首词描述的景物情状,领悟其不同情感、意境。
【教学重、难点分析】
《柳永词两首》皆属慢词。《望海潮》近似豪放,《雨霖铃》纯属婉约。从词之体式入手,确定教与学的目标。课堂力求声情并茂地吟诵从而对词由声律而语言而情感意境,给予整体性认识。通过对《望海潮》所描绘的都市生活景象——杭州之繁华美丽的欣赏,领会词人抒发的思想情绪,鉴别此词别样风格;品赏《雨霖铃》离别之苦,领悟情景交融的凄约之美。两词比较,力求鉴赏有得。
【教学方法】吟诵与比较品鉴结合、学生自读自悟与老师示范指导结合。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精心设计课前预习
(一)查找相关资料:
1.词的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
2.柳永其人其事;
3.能够帮助自己读懂两首词的相关资料。
(二)研读《柳永词两首》,思考下面的任务。
1.请每位学生背诵《柳永词两首》中最喜欢的名句,最好能默写并说出喜欢理由。
2.依据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3.从填词缘起、描写的情景、词的风格和情绪意境等方面将两首词比较鉴赏。
一、课堂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赏宋代词人柳永的两首词——《望海潮》、《雨霖铃》。请大家打开书,一起诵读两首词。
针对诵读时的.字音,自我纠错,后教师明确重要字词音义。
正音正字释词——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和远近重叠山峰都很秀丽。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义。
凝噎:噎(yē)。因为悲伤喉咙梗塞得说不出话来。
二、回顾预习,达成目标
(一)、学生自读两首诗。建议:教学之时,完成预习(一),让学生自读相关注解,结合自己预习搜索的资料,思考后再针对预习题发言。引导学生把握词的体式特点,了解词人身世,从而利于更好地读懂两首词。
提问预习作业(一)1、关于“词”的相关知识,你知道多少?
同学发言后,教师明确,投影显示
(1)词的起源与名称: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乐府”、“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牌与标题:词之标题是词之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之主要内容;而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提问预习作业(一)2、关于柳永其人,你了解多少?
同学发言后,教师明确,投影显示: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身世坎坷,多次应进士试却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歌伎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他便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柳永精通音律,擅长写歌词,又擅长谱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柳永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二)、学生诵读两首诗。建议:教学之时,完成预习(二)中之第3小题时,让学生自由地对两首词诵读几次,再针对预习题发言。其引导方向可以从创作起因、表达思路和意象选择上来品读内容。提问预习作业(二)3:两首词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你依据预习说说。
同学发言后,教师明确,投影显示表格1:
词题
意象选择
运用作用
望海潮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用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渲染,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西湖与钱塘胜景尽收眼底。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
雨霖铃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阔、杨柳、晓风、残月渲染凄清冷落的意境,烘托惆怅伤感的人物感情。
提问预习作业(二)3:两首词的创作缘起和描述内容有什么不同?请你依据预习说说。
同学发言后,教师明确,投影表格2:
词题
创作缘起
描述内容
望海潮
P34注解②。思考:(1)应是写作于杭州;(2)据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过杭州,为拜谒两浙转运使孙何而作此词。
此词着力描写钱塘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雨霖铃
思考:(1)应为写作于汴京(今河南开封);
(2)伤于离别而作。
此词着力描写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与其红颜知己伤心地惜别之情。
(三)学生再次自由诵读两首词后进入自由讨论,针对预习题发言。其引导方向,可以从布局谋篇、氛围格调、思想情绪等视角来欣赏作品。
提问预习作业(二)3《望海潮》《雨霖铃》词的风格和情绪意境有什么不同?请你依据预习说说。
同学发言后,教师明确,投影表格3:
词题
风格特征
情绪意境
望海潮自创慢词。
1)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的笔法,描述杭州之繁华景象,仿佛展开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2)大量运用数字组成的词组,带有夸张语气,对豪放词风形成起了帮助作用。整首词因期盼孙何的召见、赏识而唱赞美奉承之词。上片再现了杭州的繁荣和美丽,下片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但是,画面之美与音律之美交融,别具神韵。
雨霖铃取唐时旧曲翻制。
(1)词调声情哀怨,委婉吞咽凄恻;(2)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声情双绘,凝练有力。(3)章法起伏跌宕,变化多端,不拘一格。比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白描手法。整首词撰一对恋人饯行时之难分难舍之别情,渲染浓烈,融情于景,暗寓别意。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四)学生自由讨论,总结学习柳永词的体会,获得鉴赏古代词的方法。
提问:如何来通晓一首词,请你依据前面的学习,说说自己读懂一首词的方法性体会。
学生发言后,教师明确,投影显示:
第一,把握词的体式特征;
第二,了解词人创作动机;
第三,理解词的描述内容;
第四,品味词的情绪意境。
教师小结。解读意象——整串文本——领悟意境
三、表演诵读,独自品味
建议:让学生在对词的体式特征、词人个性、文本内容和情绪意境比较全面的理解之下,再自我表演性地诵读,做到声情并茂,大家品评。
四、反复研读,撰写评论
布置作业,投影显示:
王灼评《雨霖铃》“颇极哀婉”。而徐培均评《望海潮》“世人论宋词,说起豪放派作品,多推东坡的《念奴娇》,即使上溯,也只及于范仲淹的《渔家傲》,殊不知柳永此词早于范作十多年,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请你依据上述评家之论,就两首词之风格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评论文。
文章地址:www.myenblog.com/a/323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