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文物会说话作文

时间:2024-10-03 19:45:07 | 作者:无名

假如文物会说话作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假如文物会说话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假如文物会说话作文 1

  初具国家雏形的夏朝,动荡的春秋战国,繁荣的唐宋,还有大清帝国,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我唯独喜欢夏朝,因为在那个朝代里,有我最喜欢的文物——鼎。

  风卷起尘嚣,远远地看见,在广场中央,一只鼎兀立。“两耳,三足鼎立,青铜所制”这应该是对你最好的定义吧。

  鼎盛千秋,余韵悠长

  时光的指针倒转回夏朝,你的故事开始了。

  大家好!我是鼎,我在民众的生活中是普遍的存在,我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组合而成的用于烹煮食物的食具。我以为我的命运只会如此,但属于我的美好还是来了。

  一位叫大禹的皇帝,因治水立下了赫赫功绩,接受帝舜禅让,建立夏朝。他把天下划分为九州,为表示和九州民众一起同吃同做、同甘共苦,他下令收集青铜,铸造九鼎,每鼎代表一州,还派人把各州的山川名胜、奇异之物绘成图,再叫能工巧匠把它们刻于九鼎之上。“缘分让我们相遇,那是意外……”只因我们多对视了一眼,他便看上了我。

  传旨——

  “把这个器具给朕造九个。”于是我和兄弟姐妹就都出生了。我们就像士兵一样,无论何时,只要皇帝在皇位上,我们就会守着。没错,我们是贵族等级的划分,显示着夏王朝天下共主的局面。从此之后,九鼎成为了国家的象征,更是夏、商、周三朝帝王的定国之宝,代代相传。

  煮过热泪英雄,留下悲情怀伤

  我们在各个朝代拥有不同的造型和作用。商朝的我一般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呈斗状,有四条腿,大多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图案也比较粗犷简洁,正因我最初是食具,所以大多数的图案都是饕餮纹,也有不同的文字刻在我的身上,如辛,戊,戌,丁等字样,有商代人的名字在上面。来自西周的我有了一个更好的听的名字,叫大克鼎。我与我的兄弟毛公鼎和大盂鼎合称为晚清“青铜器海内三宝”。秦代以后,我们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制作材料和使用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有人说,举过鼎的人都是英雄豪杰,排第一的当属西楚霸王项羽,所谓“力拔山兮气盖世”,自然是由他举鼎所来的。第二个人是李元霸,他是隋唐时期的天下第一勇士,纵观古今所有的英雄,谁的兵器重量都不及他。一次,他和宇文成都在校场比试谁的力气大,他只用了一只手便将鼎举过头顶,然后健步如飞的朝外走去,丝毫不感到吃力,正因此,他夺得了大将军的称号。我要说的第三个人是裴元庆。相信看过《隋唐英雄传》的人都知道他,有一次在朝堂之上,有人向隋炀帝进言说裴元庆的力气可以胜举千斤,于是裴元庆便脱了鞋子和军装,朝殿外的铜狮子走起,默默鼓足了劲,把一个刻有一千一百四十斤重的鼎举了起来,看着眼前裴元庆的举鼎,瞬间惊住了在场的所有人。

  遗憾的是这三人的下场都比较悲催,一人丧生火雷阵,一个自刎于乌江,一人死于天谴(雷劈)。从古止今,沸腾滚滚,鼎煮过多少热泪英雄,留下多少悲情怀伤啊……

  国之重器,礼之所存

  很久很久以前,在新石器时代,一次地壳运动导致了一个鼎滚落到一个山洞里,忽然一片亮光打破这片森林的'宁静。“你是谁?”一声疑问传来一大片的疑问,大家都搞不清楚,原来是那束亮光把不同时期的鼎带到了一起,有商朝的,西周的,有春秋时期的……

  商朝的鼎说,“你们现在都是什么用途呀?”新石器时代的鼎说,我都是用来烧饭或盛米用的。西周的鼎大吃一惊,“啊?你还在干这么重的活?我现在都是在皇宫的里面,供人们欣赏一下就行了,这就是我每天的工作,太无趣了。“商朝的鼎也发话,我也是这样的。太无聊。新石器的鼎不甘的说,“我好想像你们这样,我每天真的是累得要死不活的。”此言一出,又一束亮光闪过……

  我在哪儿?新时器的鼎说。

  西周的鼎和商朝的鼎原来传送到了夏朝,而新石器的鼎则去了西周,噢,原来是他们的身份被互换了。西周的鼎和商周的鼎每天都在向新石器的鼎抱怨、诉苦,而新石器的鼎则舒舒服服的过着每天有客人来看他,就挺直腰板,让皇帝爱不释手的幸福生活。西周的鼎和商鼎则每天干着沉重的活,终于有一天,他们不堪重负倒下了,真应了那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

  其实,不管是哪个时代的鼎,都是国之重器。鼎立世界,文明数千年,创造出了灿烂的青铜文化艺术,青铜大鼎在当时更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社稷象征;有铭文者,更用以称扬先祖之美,明示后世之用。

  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已不再使用鼎,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已烙印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和历史典故中。爱你,没有理由,只因你是国之重器。

  假如文物会说话作文 2

  深蓝的夜幕低垂,地面上升腾的灯火将低空熏成了深紫,天光渐次浓重,星星像碎钻缀在黑丝绒似的天幕上。长安慵懒繁华,略带醉意。

  这幅唐代的名画,原本被收藏在圆明园里,自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便被掠夺并流失海外,1912年由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东方部部长冈苍天心(日本人)从北京一位贵族手上购买,并于当年8月正式入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时光的记忆落在这件精美的仕女图上,那工细遒劲的线条,那富丽的设色,那“丰肥体”的'任务造型,一一在眼前凝结,历史仿佛从未远去。打开画卷,看到的是唐代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总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

  突然,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内发出一阵阵捶捣声,凑近一瞧,原来是四个仕女正双手抱着木杵,捣着衣料……

  “哎哟,累死了,天天在这儿做机械运动!”白衣仕女抱怨着。

  红头绳仕女附和着说,“就是,这懂行的知道咱们是在捣生丝,捣软了送去做衣服,这不知道的还以为咱们在捣年糕,准备过年呢。”周围传来一阵大笑。

  橘衣仕女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懑,“可不是嘛,天天上夜班,也不知谁带的头,我真的吃不消了,我想换换!”

  只有青衣仕女淡定地继续着手中的活儿。你们有什么好抱怨的,张萱当初画咱们的时候就已经做了明确的分工了,捣练、织线、熨烫一个环节都不能少,要是把你们分在其他组,不也一样吗?别吵吵啦,继续工作吧。

  橘衣仕女不心甘,自言自语地说,“干啥不比捣练强啊”,我看隔壁那织线组的就很轻松啊,往那儿一坐,悠哉乐哉,又不用费多少劲儿,偶尔还可以休息,多好啊……

  三个仕女心里始终揣着这个“梗”,想了一晚,都没有悟明白。一阵商量后,他们决定在第二天去采访织线组和熨烫组。

  首先,他们来到熨烫组,认真的观察着眼前的一切。四个仕女,一位孩童,有说有笑,不亦乐乎。两位仕女各在布绸两端牵布,一位熨烫,一位帮熨烫的仕女扯着布,布底下还有个孩童专门盯着褶皱。白衣仕女看着他们轻松自如的样子,嘟着嘴说,你们熨烫组一天下来也烫不了几块布,还安排这么多人在这儿,这分明就是劳动力过剩嘛!熨布仕女辩解道,你得了吧,这哪是什么好活儿?要是稍不留神,烫焦了亦或是烫了个洞,老板一发火,一个月的俸禄便没了,那才叫糟心呐。我们啊,也只是强颜欢笑罢了,没人知道我们的苦衷的。听了她们的吐槽,心中这才勉强平衡下来。

  紧接着,他们来到了织线组。橘衣仕女看着织线组的两位仕女正认真地捻着针线,手指优雅地在布料上游走。不禁感慨,呀!这是神仙工作吧,一天到晚不用大幅度运动,坐着就能把钱挣到手,真羡慕你们。“哼,哪有你们想得这么好?”这织线和缝制是最劳

文章地址:www.myenblog.com/a/323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