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当幸福来敲门》有感
观《当幸福来敲门》有感
【观后感】导语,您眼前所欣赏的这篇文章共有15935文字,由乐文金细心修订后,发布到##。观《当幸福来敲门》有感欢迎阅览,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篇 观《当幸福来敲门》有感
没有什么事来得容易,也并不是努力就能够确保拥有什么,所以我们必须去追求,只是这实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唯一可能的选择,也是唯一重要的东西。
有些缘由,我翻出《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的电影来看。这部片子最早吸引我的是这个艺术化的中文片名:当幸福来敲门,中国的翻译家们将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翻译成"当幸福来敲门"实为妙哉,我想这个译名大约是来自最后父子俩的一个幽默:Knock,Knock.这个拟声词足以让译者瞬间捕获一个温馨而动人的灵感。但纵观全片抑或是结合生活,幸福真的会来敲门吗?
励志题材的故事大概都是这个模式:窘迫的处境,艰难的奋斗,没完没了的倒霉事,然后出现一丝机遇……最后迎来一片曙光,带给人无尽的正能量。苛求这样的片子出新出奇是没有意义的,就好像你苛求自己的生活要丰富多彩一样,尽管我们看之前就会预想到励志片这样的"流程",但我们仍会选择去看,我们仍会因为奋斗的人最终获得成功而感到欢欣鼓舞,甚至流泪,这正是因为我们自身很难像故事里的人那样坚持不懈。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美国梦的呈现:一个黑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梦想,得到幸福。很多人往往会关注于梦想的树立和幸福的喜悦,而往往忽略过程的艰辛。特别是,当面对一个看似无望的现实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坚持,而多少人会放弃呢?你在生活中总是被教育要顺势而行,符合大流,并告诫我们顺应大潮的人比逆流者过得更舒适。可是,确实是有些人,愿意逆流而上并取得了成功。
这部电影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有两个关键词:梦想和幸福。也许是被片名的艺术气息欺骗了,幸福来敲门?其实不然,整个电影真正意义上向生活、向观众传递的是"追求"这个词:Pursuit,而不是简单的happiness和dream.
从电影回到生活,电影里的片段或许是我们在职场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的情况:你也许会像克里斯那样经历职场最为惨白的一段时间,你曾教育别人你也曾被这样教育过,也许你一直以这部电影的营养激励着自己,你一直相信自己也可以像克里斯那样最终追求到幸福。但事实上,听过了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而所谓的幸福并不一定会在你的艰难困苦、你的乐观的或者是破釜沉舟的努力后实现,你也许劳苦一生,最后却发现幸福其实并不真实存在,或者根本遥不可及。只是如若因此放弃追求,生命又有什么意义?
我们有时候需要为某一种结果而付出努力,无比艰辛的努力,个中滋味苦涩无人能知,然而结果却永远是未知。在这种情况下,是放弃追求,退守原本的平静,还是放手一搏,压下赌注,看一看这一次的结果?
记得大学毕业前那段时间,为工作患得患失,往往是在一番心理斗争后,给出自己这样的结论:逃避追求永远也不会得到幸福,如果想要得到什么,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追求,既然及改变且预知不了结果,又何必要为之而烦恼?
没有什么事来得容易,也并不是努力就能够确保拥有什么,所以我们必须去追求,只是这实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唯一可能的选择,也是唯一重要的东西。我们在追求中成长,像电影里主人公那样,拥有自嘲精神,与行动并重。
我们在逆境中往往指望上天,期望命运的转变,对每个人来说,上帝,或者说得更广泛些,那些被给予信仰的神,有些时候,他们都背负着某种救赎的现实意义。当生活中的一切都开始抛弃你,当你觉得这个世界对你不温柔时,你就会埋怨是神对你的不公。但人生几何,贵在追求,在逆境中学会坚韧隐忍,放开手脚去追求才是王道,只有这样,你的世界里才会有一个上帝端坐天堂,为你送上幸福——那个你一直追求的东西。
第二篇 用乐观战胜困难 ——观《背起爸爸上学》有感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观看了《背起爸爸上学》这部影片,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看完之后,我的心情犹如澎湃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主人翁石娃和姐姐从小失去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可是家境的贫寒只能勉强供一个人上学。无奈的父亲只能用一把勺子决定俩人的命运,幸运的是勺子把指向了石娃,使他获得了上学的机会。后来,为了给石娃凑学费,姐姐被迫嫁了人。而石娃也十分懂事,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不久之后,爸爸瘫痪了。这对石娃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石娃并没有被重担压倒,始终一边勤奋学习,一边仔细的照顾爸爸。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石娃考取了师范学校。为了能继续上学,他毅然变卖家产,背起爸爸走出了马莲河。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石大背起石娃走进马莲河,告诉石娃:“河水有涨有落,学是要天天上的,男孩做啥事都要有个结果。”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回荡着,这是多么感人肺腑的一句话呀!石娃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呀!
对于我们这些在城市里养尊处优的孩子,在省重点中学求学的学生来说,无论是生活条件、学习环境,还是师资力量、教学设施都比石娃优越。可就在我们这群人中,却有些人不珍惜如此好的求学机会。可石娃,小小年纪就担负起照料瘫痪老父亲的重任,艰难地踏上背起爸爸上学的征程。石娃那自强不息,勤学奋进的精神打动了我,也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是祖国的新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人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像石娃那样,大起精神、坚忍不拔、乐观向上,只有这样,才能变逆境为顺境,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比如我国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就一手好字,把池缸都练黑了;而越王勾践为了复国,甘愿做吴王夫差的车夫,卧薪尝胆十几年,终灭了不可一世的吴国。在国外,也有许多人靠着顽强的意志力,做出了一件件不平凡的事。美国作家海伦三岁时由于发了一次高烧,使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既聋又失明的人,但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身残志坚,刻苦学习,写下了一篇又一篇优美的文章,弹得一手好钢琴,跳得一曲好芭蕾;而高尔基的童年是那样地凄惨,那样地不幸,但他却没有因为家庭的贫穷,而放弃自己对知识的追求。他努力地寻找一切可读书的机会,终于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作家,写下了不少的着作。
对于今天的我们要拿出实际行动,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像影片中的石娃那样敢于挑起生活中的重担。当然,我们重要的是要学习石娃在学习上的冲劲,在生活上的节俭和他对父亲、对姐姐的一片深情。我们应该以我们对亲人的深情为动力,鞭策我们在学习中前进。请记住:不管未来的路有多艰难,我们一定要有战胜困难的雄心壮志,做好每一件事。一个人如果连小事都干不好,又怎能干大事呢?石娃那种自立自强、奋勇拼搏的顽强意志深深地印在我是脑海之中。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做社会的有用之才!
第三篇 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有感
由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从去年开始,经层层选拔,共有10人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20人被评为“特别关注乡村教师”。第28个教师节来临前,在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参加颁奖现场的许多观众称赞,这些教师“这天是最美的人”。(9月9日央视报道)
在全国1000万中小学校教师中,乡村教师达846万,正是这超过80%的乡村教师,撑起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天地。这次受表彰的30名教师,是千百万教师的优秀代表。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把鲜花掌声送给他们,既是对这些“最美乡村教师”的褒奖,也是对广大乡村教师的肯定。说他们是“最美的人”,一点也不过誉。
“最美乡村教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可以用一组数字来概括他们的付出。以这两年评选出来的“最美乡村教师”为例:赵世术,自身残疾由妻子背着他坚持教学12年;邹桂芬,34年背送10万人次学生渡河;陈银玉,30年陪伴500多名大山孩子求知……然而,数字的感人却无法缓解他们面临的困境:与城市教师对比,广大乡村教师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经济待遇、精神生活不是用一个“差”字可以概括的,不要说寻找伴侣、生病看病这样的大事,有时甚至连吃上一碗热饭、喝上一杯净水、过上一个双休日等平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奢求。
开展“最美乡村教师”评选表彰活动,更大的意义在于,它都在提醒我们,农村教师这个普遍而又特殊的群体需要我们的关注。我们要让这种“最美”称赞,时时可见、处处可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师节这一天里。基础不稳、队伍流失、人才断层,近年来一直困扰着农村教育。有人曾经发出这样的呼声:二十一世纪谁来执掌农村教鞭?今天,这个问题依然严峻。在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的当下,乡村教师所承载的一切又是何等的沉重。可以这样说,改善800多万乡村教师的生存和工作状况,是确保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更是千百万农村孩子的前途命运所系。
接受采访的“最美乡村教师”们说到他们为什么能够长期默默坚守时,给出的答案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因为爱。那么,有没有可能让这些乡村教师留下来,不仅仅是出于这样一个比较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而是仅仅出于这个职业的吸引力,哪怕仅仅是世俗眼里物质方面的吸引力,而让他们留下来呢?这是在表彰“最美乡村教师”基础上,应当深入思考的大问题。
我们期盼,各级真正树立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把更多的心思花在解决困扰农村教育的实际问题上,把更多的气力用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尽快缩短城乡教育差距;我们期盼,捐资助教的企业、单位和个人,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一点一滴、锲而不舍地改变乡村教师的生活状况;我们期盼,在全社会爱心烛光的映照下,许许多多的乡村教师能够舒展身心,迎接心中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的乡村教师美在每一天!
第四篇 关于教师观电影《焦裕禄》有感
教师观电影《焦裕禄》有感之一:
电影《焦裕禄》,我已经看过多次。每看一次,就感觉心灵受到一次震撼和洗涤。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再次重温这部经典电影,我深深感到:作为教育战线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应以焦裕禄作为一面镜子,看看自己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清楚自己的前进方向在哪里。怎样以脱胎换骨的姿态,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怎样以破釜沉舟的气概,全心全意履行教育岗位职责、打造出教育为民的新天地。
——和群众在一起,是焦裕禄精神的显著特征
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基层。兰考县地处河南省的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他从上任的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XX研究。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以最大的热情鼓舞基层。焦裕禄带着粮食和钱去看望饥饿中的乡民,他把20块钱送到一位病中的老太太手中时,老太太抓住他的手问:“你是谁?”焦裕禄笑着回答:“我是的儿子,是毛主席派我们来看你来了!”这个场景概括了焦裕禄的使命和追求。焦裕禄去拜访老场长,虚心请教防风固沙的办法;和伺候牲口、热爱集体的老农处成朋友。当得知老场长病危,焦裕禄急忙赶到现场看望,压制自己的痛苦与惋惜。当一袭白单覆盖老场长离去之后,空荡荡的医疗室里,焦裕禄蹲下身来,痛哭失声。他深知基层干部的甘苦,知道党的事业离不开这些基层同志。他勇于担当,为一线的基层干部解决口粮问题;他更明白在贫穷困难的年代科技兴国的重要性,他一路飞奔,用真情将技术员挽留了下来。
以最强的意志服务基层。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
——把利益放在第一位,是焦裕禄精神的内涵本质
心里眼里想着群众。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就领着县委干部到火车站去,指着难民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
一言一行为了群众。焦裕禄带头不要县委特殊供应的副食本,不搞特权;主动把别人送来的大鱼退了回去;让孩子们穿旧的衣服。然而,了解到救灾物资8天都堆在火车站、发不下去,他十分愤怒了,迅速部署物资发放、救灾解困工作。他要求党员干部:“大雪封门的时候,要多想想群众。”面对水灾、村干部束手无策,以致呜咽痛哭,焦裕禄大喝一声:“要是哭能把老天爷吓回去,咱就一块儿哭。七尺的汉子,困难的时候,要给群众做榜样,和老天爷拼一拼!”掷地有声的话语展现了党人的气魄和胆识。
真抓实干服务群众。焦裕禄强调,“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他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他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斗争。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注重典型引导、经验推广。群众都把焦裕禄看成是“跟咱一样的庄户人。”
第五篇 重温电影《焦裕禄》有感
近日,根据组织安排,我再次重温了李雪健主演的经典电影——《焦裕禄》。片长一个多小时,每每情到深入,我和许多小伙伴们都情不自禁的流泪,着实感人肺腑,倍受教育。我们这样的观影状态,有人会认为是煽情,有人会认为是做作,甚至有人会认为可笑。管他人唏嘘,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好。咀嚼每一个片段,品味每一句台词,都意味深长。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焦裕禄与县长吴荣先关于什么是好干部的一次经典对话。为原原本本还原经典,我再次找来影片,把经典对话抄录下来与大家分享。吴县长说道:"要群众满意,党满意,才是衡量干部工作好坏的标准。"
然而焦裕禄说:"我认为这两者是一回事,我们党的宗旨就是为服务,群众满意的事儿党会不满意?反过来说吧,群众不满意的事儿党会很满意?群众满意才是衡量干部工作的唯一标准!"
群众满意的事儿党会不满意?说的太好了。如果群众满意的事,党都不满意了,那我们这个党就很危险了。为什么说危险,让我们探讨一下党和群众是啥关系。从中国党的宗旨来看,其本质是为谋利益,是的政党,不是资本家、军阀、政客的政党。从党的成长史看,中国党的历史是在的拥护和支持下不断成长壮大的历史。君不见万里长征出发时用老表哥棺材板改装的木筏在江河中长风破浪?君不见淮海战场后方独轮车在炮火枪林中欢快地歌唱?君不见三峡筑坝举家远迁时那默默流下的泪水?而在现实中,一些官员闭目塞听,当着"公仆"却干"主人"的事,只往上看,不往下行,不为民谋事办事,愚弄百姓,大搞所谓的政绩工程,一味追求没有质的GDP,致使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民不聊生。君不见偷工减料建设桥梁摇摇欲坠、遭受"短命"之痛?君不见独断专行引发的群众性事件所招致的怨声载道?君不见群众因吃不上安全食品而痛心疾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类官员最终会自食苦果。从历史和现实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难看出,党和群众的关系通俗地讲就是衣食父母的关系。群众交办的事,就是衣食父母交办的事,群众满意的事,就是衣食父母满意的事。如果衣食父母交办的事子女都不做好的话,那是不忠;如果衣食父母满意的事党都不满意的话,那是不孝。不忠不孝的危险后果是什么?就会成为千夫所指,就会被无情唾弃,甚至被抛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行文至此,突然想到一个旧闻,记者去向某官员求证群众反映很激烈的某事,官员却反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这是一句既无党性也无官品的昏话,如果我能在这位官员说以上昏话前让他读读以上文字,或许他就不会说出如此不忠不孝的话了。呜呼?哀哉!
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的儿子".可谓一语中的,深有同感,我们每一个党人何尝不是广大群众的儿子呢?所以我们每位党员要做到"百善孝为先,万事民为本".
提倡说短话、写短文,我坚决贯彻执行,寥寥数笔,最后再学学焦裕禄同志喊两嗓子:群众满意的事儿党还会不满意?
国家领导人评价焦裕禄
:为而死,虽死犹荣。
: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服务。
:焦裕禄同志是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公认的中国党的好党员,的好公仆,县委书记和广大干部的好榜样。他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为利益鞠躬尽瘁的一生……在今天,认真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仍然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要求,是全国各族的呼唤,是加强党的建设、发展现代化事业的需要。
: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第六篇 观《南平红荔》有感1000字
《南平红荔》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几个数字:18、18万以及三三九。
数字18(实际远不止这个数字)是南平法官詹红荔在办理何刚案子过程中,到受害方家去的次数。作为一个少年庭的庭长,满怀着挽救失足少年的决心,为给失足少年的内心和受害人家属的伤害减少到最小,不厌其烦的一次次到受害方家去进行家访,进行调解。作为一个基层的法官,能够在失足少年需要的时候,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伸出援助之手体现的是她的人性光辉的一面。她把失足少年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来对待,组织他们定时搞活动,让他们正视自己的错误,端正生活态度以正常少年的身份来对待今后的成长和生活。
可一个人的力量总显得薄弱,在这个社会很大一部分人对有前科的青少年怀着漠视,甚至带着歧视的状态下,仅仅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去挽救和帮助这些失足少年总显得有些势单力薄。方超的死对"詹妈妈"触动很大,尤其是方超临跳楼前的一番话:"想不到一台笔记本的价格需要我用一辈子来买单".惊起了"詹妈妈"对保护未成年犯下的过错进行隐私保护的深思。正是这样的深思才有了后来的人大提案,看似简简单单的一环扣一环,这背后的付出和担负的压力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正像那第二个数字18万一样。
何刚的父亲从外地打工回来,发现自己的祖宅没了,变成了18万的赔款,这个现实换成任何人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更何况这是一个本来就有着一些不幸的家庭。何爸爸单纯的认为这是詹法官变向地让妻子了祖宅来完成对被害人的一次性赔偿。这样的怀疑让詹法官忍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煎熬。虽然是法官,但她同样是个弱女子,在困难面前,她也会流泪,她也会被折磨的意志消沉,幸好有同事的理解和无条件支持,满怀着一颗为挽救青少年不懈努力的恒心。或许,真正让詹法官坚持下去的是何妈妈对她说的那句话:"能够一次性赔完就赔完吧,何苦要一次次分开去赔偿,不停地去勾起被害人母亲的痛处呢!"正是这样的坚持付出,换来了被害人家属义正言辞的一句开脱:"这是十八万,我一分没动。"
基层工作难做,难做的是可能付出了,收获的不一定是理解,正因为这样才更需要不断地去提升基层工作的质量。就像这18万赔偿款一样,其中包含了无数的辛酸,这种辛酸的调剂才是真正考验基层工作的一个难点。
在为小崔践行时,小崔说出了詹法官的三三九不工作法。饱含热泪的小崔在不停念叨着詹法官的三三九不工作法时,正是在用一个个事实告诉大家:"一名基层法官,少年庭庭长对当事人和家属的负责,对失足少年的关爱,对保护失足少年完成转化后健康成长的无私关怀,是体现为办实事的一个过程。"
电影在讲述故事时,曾经两次提到关于糖桥的故事,糖桥的故事简简单单又直触人的内心,在建糖桥的最初的想法是一位卖糖人对少年人的关爱,架起的是普通的老百姓对后生晚辈关爱的桥梁。詹法官的付出则是架起了失足少年的社会接轨的桥梁,体现了人性的温暖。作为基层的执法者,从詹法官的事迹得到的启示是无限的,但归根结蒂地一点就是要全心全意地做好灵魂的工程师的角色,架起服刑人员转化成一个普通社会人的一座"糖桥".
文章地址:www.myenblog.com/a/291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