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研究_文化研究论文十篇

时间:2023-08-31 13:35:10 | 作者:无名

创新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研究_文化研究论文十篇

【医药论文】导语,我们大家所欣赏的这篇共有29940文字,由岑平明仔细厘正,发表到美文档(meiword.com)!目标,是一个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mù biāo,意思是指的是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也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如:沈从文《题记》:“由我自己说来,我所有的作品,都还只能说是一个开端,远远没有达到我的目标。”创新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研究_文化研究论文十篇感谢大家一起来收藏,希望能分享给用的到的朋友!

创新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研究_文化研究论文 第一篇

医学一直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是一门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科学。现代医院管理者提出“以病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等服务理念,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关注医学科学进步,解除患者肉体病痛的同时,应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作用,从而解除患者伴随病痛而至的精神压力。鉴于此,长期以来,社会公众要求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因此继承传统文化理念,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创新医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了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医院文化 和谐 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x79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xx)06-0-01

1 继承传统中西文化理念,融合传统与现代思想,创新构建和谐统一的医院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创造了古老而璀璨的中华医学,视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为医师的根本,并产生了一批德技双馨的医学家。东汉张仲景和唐代孙思邈都提倡“仁爱济世,誓愿普救”的理念。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更是把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献身社会作为医务工作者执业的最高境界。

作为范畴的医院文化,与其他任何社会意识一样,具有历史继承性,不可能离开前人的思想文化积累而存在。我国传统医学发展历史久远,文化沉积深厚。“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是伴随我国古代精髓中华医学而产生的医德文化,体现了当时医者的思想价值观念,是医院文化最早的雏形。wWW.meiword.coM如今,尽管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仍视医德为我们医务工作者的生命,甚至更重于生命。我院的院训“崇德、敬业、求精、图强”更是把“崇德”放在首位。医德是医院文化之魂,是“以人为本”思想之源,是构建患者和谐关系之基础。

医院文化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能约束员工思维与行为、凝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文化氛围。医院文化要以德为先,与时俱进更新医院文化理念,丰富医院文化内涵,创新医院文化机制。通过卓有成效的医院文化建设以及对职工进行人文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打造“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关爱生命,开拓创新,乐于奉献、注重科学,严谨治学,团结奉献的医院文化。职工能在医院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克服陋习、树立新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积极达成医院各项目标的实现,职工的发展与医院的发展和谐地统一起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打造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医学素质和人文情怀和谐统一的医院文化尤为重要。

2 加强自身素质培养,构建医学素养和人文道德的和谐统一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医务人员的职业特征。患者战胜疾病的首要前提当然是采取现代化的诊疗手段、依靠精湛的医术。而这些均离不开医生个人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当代医务人员应当具备以下的医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2.1 学习能力

21世纪的医院发展面临着知识经济、社会变革、市场经济、科技革命等巨大的挑战。学习是应对变革的唯一出路,是进行后继改革创新的基础。医学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知识,人文知识是精神领域的知识。医学工作者除了要钻研学习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现代医院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以及西方医学新技术、 3 实践医学与人文的统一,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疗活动中充分尊重患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树立医院良好的口碑,提高行业竞争力。作为患者到医院就医当然希望能有最好的医生为自己诊治,希望能得到医疗收费低廉、又快又好的治疗。作为医务人员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对患者的这种就医心理给予充分理解,使患者真正感受到:他到医院后,人人、时时、处处都在关注他,为他分忧、为他操心,使他感受到的是

最为体贴的照顾。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优化服务程序,简化服务流程,一点一滴都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让患者信赖,全方位体验医务工作者所特有的爱心。我院与中山大学其它附属院联合向社会做出十项服务承诺。根据患者病情,合理检查,科学用药,不开大处方,不做不必要的检查,让患者放心;礼貌接诊,热情服务,态度和蔼,不推诿、训斥、刁难病人,文明行医,让患者舒心;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执行医务公开、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执行患者住院“一日清单制”,不分解收费,不超标准收费,不自立项收费,让患者安心;医疗服务实名投诉于10个工作日内答复。处处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经常召开病友会、组织科普讲座、健康讲座和义诊咨询,向患者介绍相关的知识和保健方法;也经常召开患者座谈会,征询患者的意见和建议,以利我们改进工作等。使每一位患者在医院的各个角落都能休验到我们的工作,使医务人员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形成一种责任,自觉把“对”让给患者,处处为患者着想,并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形成一种精神和追求,那就是对患者无私的爱和对医疗事业无尽的追求。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当患者感受到医院的真诚服务时,在情感和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

创新医院文化建设是促进医院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医院文化的建设是医院管理的先进理念,能够提高员工的素质,能够增强凝聚力,铸就团队精神,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打造出医院的品牌,必将促进医院健康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我院近年来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创新医院文化机制,把医院文化建设当做最基础的工程来抓,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充分调动起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创出了自己的形象品牌,形成了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医院的发展。朝着为把我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医院的目标迈进。

嫉妒是一剂毒药_教育理论论文 第二篇

 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学生,见同桌考试成绩比她高,她焦虑不安;见同桌被老师表扬,她厌恶至极。她不喜欢同桌看她的眼神,甚而至于对同桌的小小不幸,她还暗自高兴。有时她自己也感觉很苦恼,究其苦恼情感的根源,是因为嫉妒。

 从一定角度讲,嫉妒是人的一种本能,与生俱来,我们不必害怕,不必恐慌,也没必要将嫉妒当做洪水猛兽来看。但大多数嫉妒行为与自卑有关,该同学之所以会嫉妒,是因为她自卑,是极度自强后自尊心膨胀而转化成自卑。一个人嫉妒在哪里,也就意味着他的自卑感在哪里,也就意味着他的自尊心在哪里,进而也就意味着他所可能追求的目标在哪里。所以,该同学只要正确对待,将“嫉妒”正确地引导,它会成为提升她自己的动力和良药,对她将来的长远发展会有益而无害。

 但我们不能回避的是,嫉妒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嫉妒心理除了焦虑、厌恶、报复,还有恐惧、猜疑、消沉、敌意、怨恨等诸多不愉快情绪。同桌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外貌长相可以成为他嫉妒的对象,将来走向社会,他人的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有关社会评价的各种因素,也会成为嫉妒的对象。所以,毋庸置疑,嫉妒是一种卑下的情感,它会使人失去理智,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某中学,a从小当班干部,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于是她便形成了处处想争第一的求胜欲望。WwW.meiword.cOM在青春期,a开始注重打扮,想吸引同学的注意,但班上很多同学比她苗条、比她漂亮,她便千方百计地在暗地里排斥其他同学,制造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僵化。为了能长得像那些苗条同学一样,a开始控制食量,吃减肥药,最终因营养不良,精神恍惚,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某大学的两个亲密室友,因嫉妒而分道扬镳,是因为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的同学嫉妒像漂亮公主的同学,认为像公主的同学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了,所以时常对她以冷眼相对,趁人不在,将嫉妒对象的获奖作品——参加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时获奖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

20xx年8月13日,《今日说法》栏目播放了一起发生在广西贺州的血案,亲生妹妹小娟杀死了姐姐小云一家四口。起因只是因为姐妹俩一个很有钱,一个日子窘迫,窘迫的妹妹长期积怨,怀揣着对富裕姐姐的诸多不满,纠结已故大姐家的外甥女和她的男友终将姐姐一家杀死。最终妹妹也锒铛入狱,其结局是家破人亡。嫉妒之心如果真的发展为仇恨,伤害的不仅仅是别人,也会使自己在畸形心态的引领下无法自拔。

 嫉妒的人是可恨的,他们不能容忍别人的快乐与优秀,会用各种手段去破坏别人的幸福,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语进行中伤,有的采取卑劣手段;嫉妒的人又是可怜的,他们自卑、阴暗,他们享受不到阳光的美好,体会不了人生的乐趣,生活在他们的黑暗世界里;嫉妒的人是可悲的,“心灵的疾病”会扩散到身体各处,引起躯体上的不良反应,它是摧毁人性和健康的毒药。        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克服呢?

 摆脱嫉妒的良方,第一步要认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这是客观规律。

 第二步,要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使自己真正充实起来,嫉妒的毒素就不会孳生、蔓延。

 第三步,要正确认识嫉妒,特别是认清嫉妒的危害。嫉妒是把双刃剑,有时会成为助推前进的动力,但其弊大于利。嫉妒的危害,一是打击了别人,二也伤害了自己、贻误了自己。遭到别人嫉妒的人自然是痛苦的,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延误了自己的前途,一举多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更要靠大家的帮助,嫉妒只会损人损己。

 第四步,学会取长补短。人有所长也有所短。人固然应该喜欢自己、接受自己,但还要客观地看待别人的长处。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冠军只有一个,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走在人前,争强好胜也不一定就能处处超越别人。一个人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才能化嫉妒为竞争,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第五步,还要学会疏导和排解。要尽可能做到“将心比心”,当嫉妒之火燃烧时不妨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扪心自问:“假如我是对方又该如何?”运用心理移位法,可以让自己体验对方的情感,这样不仅有利于理解别人,而且不致于使不良的心理状态蔓延,这是避免嫉妒心理行为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或者找知心朋友、老师亲人痛痛快快地说个够,也是防止嫉妒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的有效手段。

 同学之间,产生嫉妒并不可怕,关键要看能不能正视。施教者也不妨引导学生借嫉妒心理的强烈意识去奋发努力,升华这种嫉妒之情,把嫉妒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化消极为积极,超越别人!高中生十六七岁,正值求学的大好时节,同学之间没有解不开的仇,也没必要让嫉妒蒙蔽他的双眼。只要大家敞开心胸,悦纳自己并接受他人,像这位同学这样的人也会很快走出嫉妒的阴影。

国内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_心理学论文 第三篇

  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其学习生活的特点,使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别于其他专业大学生。国内就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介绍国内研究的现状,以了解当代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关键词】  医学生  心理健康  研究现状

【abstract】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a special group,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learning life, the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majors. a great deal of domestic research has done in this field, so, the status quo of mental health domestic research on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will be introduced to show the mental health state of contemporary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status quo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WWw.meiword.COm诸多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1  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的特殊性

和其他专业相比, 医学专业的学制长、内容多。医学专业学制一般为 5~6 年, 需要学习 30 余门专业课, 因此, 医学生要学 习的知识总量要大于其他专业。在学习方法上, 医学生主要以 记忆为主, 学习方法较为单一, 这使学习变得单调而枯燥。繁重的学习任务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和自主活动的时间, 使学生缺乏娱乐活动, 学习生活沉闷而缺乏活力。有研究认为, 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是导致其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急诊、手术等科室, 面临重危、濒死患者,经常接触受疾病之苦的病人, 亲临生离死别的场景, 也会使医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医疗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全面准确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疗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 更需要有稳定、乐观的情绪、敏捷的思维、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

有研究显示,医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是焦虑、抑郁和精神病性,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医学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必要。医生不仅要治好病人的躯体疾病,而且要帮助病人解决心理和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感染力和体察病人体验的“同理心”,要求医生能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医生本人要心理状态健康,人际关系良好,并能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这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医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提高其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心全意为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务工作者。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也应该是对医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在过去,人们较注重医疗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过程中,社会因素和病人的心理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有关社会、伦理、心理等学科也正在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现代医学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疾病防治,医学教育客观上要求医学与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相互交叉结合,改变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知识培养的单一性,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

2  国内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学者们基本上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有将scl90用于评定不同人群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2],显示scl90能够很好地反映受试者的心理整体状况。

陈福国等人[3][4]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连续4届,共2102名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结果显示: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和河南省大学生,但阳性因子比例较高。②男生的偏执因子得分高于女生。③护理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p<0.05.

赵凯1996研究认为,与文科和理科专业相比,医科学生有较多的scl90 因子达到中度以上。等人的研究发现[5]护理本科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2.2%、医学本科生占11.1%。这一比例较中国大学生已有的研究结果(18.5%)略低[6],此研究同时显示护理专业本科生心理水平不但比医学生低,而且比全国常模低。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张仁汉教授提出医学生“三年级病”现象[7],即医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时,其学习处于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往往老师讲到什么病,他们就怀疑自己患什么病,根据老师所讲的症状对号入座。

同时,有学者对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做了研究[8][9],结果表明大约有10%-20%的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而且这一群体中具有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大幅度扩增,在校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生中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增多,如个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学业与择业的矛盾、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一些极端事例如自杀、凶杀、精神障碍等屡有报道。医学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有着特殊的一面。

孟小平以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对某医科大学在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10],指出在校医学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他们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恐怖等几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而且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差异。

刘步平[11]用症状自评量表随机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和专业五年制学生。研究表明七年制女生的恐怖因子和因子总分显著低于男生,因子分≥3的检出率居前10位的多是强迫、抑郁症候;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分、恐怖异常发生率、因子分≥3的总检出率及抑郁、恐怖、偏执因子分≥3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同校五年制学生;表明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说明文理结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降低期望值、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严格学分制、实行软淘汰等是提高七年制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陈瑜等人对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做的研究表明[12]: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女生scl90得分较高的因子是强迫、人际、抑郁等因子,得分较低的是躯体化、精神病性等因子,这与张运生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13]。军校护理生scl90的9个因子得分中,恐怖因子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与军校学员得分。

王丽荣[14]提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与工作厌倦相关的一系列症状,目前已成为医护行业中影响医护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王丽荣通过对职业倦怠内涵与表现的,提出在高等医学院校应以预防职业倦怠为目标,加强对医学生心理素质的系统培养,并对医学生可能出现的适应性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性训练的策略。

3  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意义与建议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工作责任性强,风险性大,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在医疗工作中,医生的工作关乎病人的健康和生命,稍有不慎,出现误诊、漏诊或其它医疗差错。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

有学者通过对比研究[15],发现医学心理学教育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应对方式,对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两组学生首测有14.2%的学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经系统完整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后的实验组学生再测结果显示各因子阳性均分有显著改变,与全国青少年常模组比较已无明显差异。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问题的识别力和心理保健意识,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学习、人际交往、婚恋、生活适应等问题,及时调节学生的认识偏差、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使医学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 考 文 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m].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 - 35.

[2]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3] 陈福国,王芳,伍志臻,鲁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xx;3(26).

[4]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卫生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

[5] ,赖淑英,尤黎明,马列凯.医护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xx,(20).944-946.

[6] 答会明.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xx,8(4):2281.

[7] 张仁汉.从医学生“三年级病”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xx;12(5):382.

[8] 史清敏.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j. 现代教育科学,20xx,3 :27-29.

[9] 金海燕.易发心理障碍研究生的人口学特征及其教育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xx, 3 :34-38.

[10] 孟小平.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初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xx (2):9 1 -109.

[11] 刘步平.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医教育,20xx(23):7-10.

[12] 陈瑜,张小远.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xx(19):529-531.

[13] 张运生,白琴,杜富广等.开封医专护理系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xx,22(3):208.

[14] 王丽荣.预防职业倦怠—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 3):5-6.

[15] 周媛婷,刘翔.医学心理学课程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xx,13(3):220-221.

唐代的女医教育_历史论文 第四篇

一般来说,我们要在中国的古代史籍中寻找女性的身影,通常都会收获甚微。因为在帝制时期的中国,基本上所有的事业领域都是男性的天下,而良家女子最得体的生活状态应该是默默无声地呆在家内。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女性都绝对地在家庭内部活动,各个事业空间都由男性绝对地独霸。我现在要说的是医学这个领域,从古至今,参与医疗行为的女性其实不乏其人。

不好说最早有女性参与医疗事务是在什么时候,至少从《汉书》的记载中,已经看到有女医服务于后宫。自此以后的北周隋唐各朝,似乎都有使用女性参与宫廷医药事务。这便提示我们一个信息:既然宫廷中使用了女医,这些女医来自哪里?是否应该有一些相关的制度性规定?遗憾的是,至少在宋代以前的史籍中,很难找到有关记载。新近发现的天一阁藏明抄本宋《天圣令》,其中《医疾令》篇保存了一条规定女医教育的唐令条文“女医”条:“诸女医,取官户婢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无夫及无男女、性识慧了者五十人,别所安置,内给事四人,并监门守当。医博士教以安胎产难及疮肿、伤折、针灸之法,皆按文口授。每季女医之内业成者试之,年终医监、正试。限五年成。”却是十分有力地证明了,在唐代,女医已经进入了国家的制度视野,专门培养女医的教育机构已经出现。

并且,有了这条令文,关于唐代女医教育的设立、学生的选取、医博士教习女医的授业内容及讲授方式、女医的考试及学习年限等,这些以前至多只能推测性地有所涉及的问题,现在也就比较清楚了。

一、关于女医教育的设立

虽然早在汉代已经明确使用女医供事后宫,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关于女医教育的最早记载,就是这条唐《医疾令》“女医”条令文。wWw.meiword.Com而《天圣令》的制定,一般研究认为是以唐开元25年令为蓝本。即是说,目前有直接材料可确证的,女医教育在唐开元25年(737)已经设立。但注意到日本《养老令》“女医”条与此条唐令文字基本相同,且考虑到《养老令》是在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所制定的《永徽令》的基础上修订、部分条文依据了开元3年(715)律令这一事实,可以推断开元25年令“女医”条是承袭自《永徽令》,或者,至少也是袭自开元3年令。即是说,唐代的女医教育,至少在唐代开元3年已经设立。

从整个医学史的发展来看,中国最早有医学教育是刘宋元嘉20年(443),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但直到隋朝创设太医署,此前很长时期内,医学教育似乎都处在粗略草创的状态。隋设太医署,是医学教育体制化的重要一步。唐承隋制并进一步发展,才使医教体制具体化和完善化。这是隋唐时期医学史的一个重要发展。另一个意义深远的发展,是医学知识的传承,由之前的基本上依靠家族内部世代相传,发展为以公开发表的医学著述和公开性的医学教习为主。从这两方面重大发展来看,所谓女医教育,应是在隋唐年间才出现,而且很可能是唐代的创设,是医学教育走向具体化和完善化过程中的产物。而这个产物,从唐《医疾令》的“女医”条令文来看,似乎尚未正规化,其正规化要到宋代才完成。

唐代医学教育较隋朝更为发展的两个最主要的体现,一是教习和考校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二是课程分科的发展。唐代太医署医学教育设有医、针、、咒禁四个分科。另有药园生的培养,其教习似乎不在太医署而是在京城及各地的药园中进行。再就是女医的培养,“女医”条规定女医要“别所安置”,即不和太医署医学生安置在一处。而“别所”又是何处?《养老令》“女医”条义解曰:“内药司侧,造别院安置也。”案日本内药司相当于唐代的尚药局。若以日本体制反推,则唐代女医可能是在尚药局旁边造别院安置。另外还要分派四个宦官,对她们严格看守,可见女医教育是在一种相当封闭的管理体制下进行。从这两点来看,女医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主要供给后宫驱使。因为,其一,她们就学地点很可能是在内廷机构尚药局旁边;其二、正因为她们业成后要直接面对后宫嫔妃提供服务,属于皇室成员的贴身仆从,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知悉一些宫中,才要对她们严加看管。

二、关于学生的选取

唐令和日本《养老令》都说女医取自“官户婢”。我们知道,唐代从身份上将民众分为良人和,属于官府的称官,官奴婢、官户、杂户,构成唐代官的三个阶层,其中官奴婢身份最低,官户稍高。此处所说“官户婢”,很可能是官户和官奴婢两个阶层中女性的省称。

又,唐代的官奴婢,“凡初配没有伎艺者,从其能而配诸司;妇人工巧者,入于掖庭;其余无能,咸隶司农。凡诸行宫与监、牧及诸王、公主应给者,则割司农之户以配。其余杂伎则择诸司之户教充。”(《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都官郎中员外郎”条,193页。) 在古代,医术属于“杂伎”,所以女医应该是从配于诸司的有伎艺的官婢中选取。若官婢取用不足,就要扩大从官户女性中选取。最终取足50人,便是招满一届。

从“官户婢”中选取女医时,还要依据三个标准:第一,年龄上要在20到30岁之间。比起太医署学生和药园生来说,年龄略偏大。唐代药园生取人是16到20岁之间,太医署学生取人应该也是这个年龄段。但女医因为主要学习生产生育的知识,这就要求最好是达到一定年龄的生理上成熟的女性。这是20岁以上的女性所能满足的条件。

其次要求是未婚嫁、或者即使婚嫁也不曾生育的女性。在唐代以前,女性担任助产者,拥有丰富的经验很重要,这样,婚嫁生育过的女性就比未曾生育的女性更占优势。但唐代的女医教育,如前述,应主要为后宫需求而设,即是说,一旦被选为女医,就意味着将专属于后宫驱使,而且极可能将终身服务于后宫之中,以至老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的命运近似于宫女。宫女都是没有家室的。与之相类,女医也最好是没有家室的女性,即使有丈夫,至少也要没有子女才好。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在汉唐时期,女性生育通常会被认为是秽污之事,被视为是不吉的。(关于生育不吉与秽污的论述,参李贞德《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3分,1996年,574-578页及《唐代的性别与医疗》,421-434页。)而女医既然要直接面对后宫嫔妃提供服务,就被期望是洁净的。那就要选择未生育的女性。

第三,在满足了上述两个条件的“官户婢”中,选择资质较好的女性。聪慧一些、领悟力好一些的人,会便于教习的进行。

三、关于女医的教习和考试

女医主要学习安胎产难,兼及疮肿、伤折、针灸之法。从现实需求上来说,面对人们的生育生产,从胎儿孕育到生产到产后照顾的期间,以及在此期间孕妇身体上可能出现的某些不适症状等,单有男医可能会有诸多不便会显得不够。从而,女医也就被需要。不惟唐朝,自古在生育生产事项中有经验的女性便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只是在唐以前,辅助生产的女性可能主要依赖经验,而唐代从制度上设置了女医教育机构,从而保证了有一定水平的女医的供应,这在女科的发展史上是一大进步。

承担教授女医之任的是医博士,女医要学习的疮肿、伤折、针灸之法分属医、、针不同的科目,则教授女医的医博士,可能由太医署各科博士兼任。教习的方式是“按文口授”。

对比唐代太医署学生的教习。医针生都要学习医经和医方,学生自身要读习,博士也要讲解。尤其是《素问》、《黄帝针经》、《甲乙》三部经典,需要按照讲五经的方式精加教习,即是先让学生读,等读熟了之后,博士再“案文讲说”,对学生讲解其中的义理。生也要读习相关经、方,不过总体来说,和咒禁两科的学习内容重在技法,对于学理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大概是由这两科本身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比较起来,女医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她们自身不读经方,由博士“口授”。这是因为“官户婢”本身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不具备读医经医方的能力。这将导致女医学理性不强,她们所学很难达到太医署医学生所学的精深度。从而,她们所能够达到的医疗水平和医学造诣的高度,都不可能超过太医署医学生。

女医的学制是“五年”。在学习期间,女医要进行季试和年终试。季试由学业有成的女医主掌,年终试由医监、医正主掌,所试应该主要是实践能力。比起太医署医针生“其考试法式,一准国子监学生例”的月试、季试、年终试来说,女医的考试应相对较简。另外,太医署医针生还有业成试,还要试策。而“女医”条并无业成试的规定。倒是、咒禁生“其业成之日,并申补本色师、工”,药园生“业成之日补药园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女医业成后的情况较为相似。大概是、咒禁科及药园学皆重实践而相对学理性不强,恰与女医教习的特点暗合。

四、小结:唐代女医教育的特点

综合来看,虽然女医教育和太医署医学教育一样,由医博士教习,有在学期间的定期考试,有明确的学习年限,但亦有明显的自身特点,即:

一、女医学生取自“官户婢”,身分地位较低。

二、宦官严格看守,具有封闭性。

三、由医博士“案文口授”,重实践而学理性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中中医学的教学改革_心理学论文 第五篇

本文就高职高专院校中关于中医学的教学改革进行简要的探索。根据中医学的课程特点,结合当前教育形势,就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知识面的扩展、德育教育的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等方面探讨中医学的教学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学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practice core is transforms student’s passive learning into the active learning, the negative study transforms into the active learning. this can display the study main body maximum efficiency, can let entire teaches with study the process be vital and vigor, can also the best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but transforms the key is the interest, the interest is best teacher, has the interest only then to have earnestly seeks, has earnestly seeks only then can initiative positive. 

【key words】interest; chemistry teaching; experiment笔者从事中医教学二十余年,就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社会的反馈信息,谈一下中医教学方面的一些想法。wwW.meiword.cOm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有人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很多学生不了解中医,有的同学甚至对中医存在偏见,认为中药不治病,学习中医没有前途,他们根本就不热爱中医,怎么能够把中医学好?那么我们老师就有必要把中医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医,热爱中医。我总结了一下,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去展现。

中医药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无数中医药老前辈记下了他们积累的经验,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毛主席说:“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1.1中医学的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中医辨证论治,是指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与哲学理论中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相一致。

1.2中医学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现在世界人口老龄化,人的寿命延长、人口数量巨增与预防医学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1.3中医在治疗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无论是急性病中风还是慢性胃肠炎,无论是常见病感冒还是最近才有的,在其治疗过程中,中医都起着不可代替、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有好多疾病,用西药治疗无效甚至延误病情,用中药却药到病除。

1.4中医在副作用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大部分中药无毒副作用,有些中药本身也是食物,是强身健体的补品,古有“药食同源”之说。而西药毒副作用就比较大。美国医学协会刊物曾登载一篇报告说,美国每年有10万多名病人死于药物反应,药物反应在美国已成为导致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研究者对美国医院过去30年有关用药不良反应的39种研究成果进行。将用药不良反应定义为“药物剂量用于人体预防、诊断及治疗目的而造成的任何有害,非故意和不良的效果。”根据这项研究,平均有7 %的病人每年有一次用药不良反应。研究人员估计,“1994年共有2216000名病人出现了严重的用药不良反应,106000名病人出现致命的不良反应。”这意味着用药不良反应在美国可列为引起死亡的第四大因素。研究者补充说,这些数字也许只是保守的,因为他们对药物不良反应下的定义,不包括错误服药,过量用药,滥用药物和治疗失败所造成的后果。控制药物反应也意味着花费更多的钱。一项美国研究估计,治疗药物反应的总体费用,每年高达40亿美元。比如青霉素这一最常用的抗菌素,它有以下不良反应:(1)可引起过敏、甚至死亡。所以用青霉素之前,必须先做皮试。(2)降低人体免疫力。青霉素不但杀菌,还杀伤人体的白细胞,降低人体的抵抗力。长期大剂量用青霉素的人,抗病能力会越来越差,更容易患病。(3)青霉素用苯甲醇溶解后肌肉注射,可引起肌肉不可逆性坏死。2~3岁儿童臀部反复多次肌注,长大后两腿不能直立而患“蛙腿病”。

2走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所谓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中医专业专才教育是通过讲授中医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中医专业知识,具备中医专门技能的人才。所谓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感情的陶冶。其特点为: 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通才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它不仅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医学的服务对象是病人,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医生,不但应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本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是中医教育的必然选择。首先,中医治病的突出特点是辨证施治,他要求医生全面看问题,且知识面广。辨证论治不仅用于药物治病,还用于食疗(即用食物治病)、心理疗法。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中医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西医知识,社会知识。再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现代高级专门人才首先应该是个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2],其次才是所在中医学领域的专家。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多方面培养,提高人文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

3重视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知识多元化,信息多元化,中国、外国有很多不好的思想在腐蚀辨别能力差、抵抗能力还不强的人们,社会上有很多人“向钱看”,道德沦丧。有一些医务工作者开药方、做手术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从病人角度考虑,而是以自己盈利为目的,开“大处方”,做本来不该做的手术。患者把医生看做自己最重要最信任的人,为了让医生给他解除病痛,可以告诉医生他的隐私,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医生。作为一个医生必须作风正派,思想品德高尚,关心、体贴、尊重病人,成为患者可信赖的人,医生在患者面前的一言一行,对患者都有很大影响。几句温暖的话语,热情的问候,真诚的态度,可以减轻病人的疾苦;相反肮脏的企图,冷眼冷语一句话,不好的态度,可以使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所以,在校学习期间,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使学生具有为服务的坚定信念和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否则医生可能成为“杀人合法”的刽子手。

4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而中医辨证论治对思考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改进教学手段势在必行。比如学生自学与老师教学结合进行。课堂上,老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中医诊断、辨证等课堂教学,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诊断知识、方法,又逐渐增加了思考、辨证论治的能力;再比如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既可以增强学习趣味性,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的教学。又比如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当学习内容告一段落后,及时让学生到医院见习,然后开展病例讨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教学方法、手段是多样的,应根据不同的课程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上述四个方面的运用,收效良好,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也很受学生欢迎,现拿出来共同行参阅,当然教学改革的方法还很多,我将进一步致力于中医教学改革的研究,以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加完善。参考文献

[1]教育学.人事司组织编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2]魏善春.博雅教育视野下对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探索,20xx年第9期

医学生思想工作中人性化心理学探讨_心理学论文 第六篇

                    作者:张国英 李俊丽 章爱先

摘要:本文从需要层次理论、激励理论作用及身心发展规律方面,进行了医学生思想工作中人性化心理学的探讨。

关键词:医学生;思想工作;人性化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needs the level theory, the drive theory function and the body and mind law of development aspect, has carried on the medico ideology political works the user-friendly psychology discussion.

key words: medico; ideology political works; user-friendly

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特殊的群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也都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对医学生的思想工作决不能仅仅从教育学角度去认识和考虑问题,而是必须在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基础上从人性化心理学角度去思考和指导思想工作,才能与时俱进,收到实效。www.meiword.com

1从需要层次理论看,人性化符合医学生的心理需要

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马斯洛(maslow)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并指出,个人的行为主要是受未满足的需要所驱使。一旦某个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它就不再起推动作用;行为的原动力源自那些仍未得到满足的需要。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所以,在思想工作中要认真了解和解决医学生的需要,以形成高尚的动机,这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医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只有正确对待医学生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思想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在思想工作中,首先,要学会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对不合理、不切实际或者合理、但又一时不能满足的需要,要以政策、法令和规定加以限制和否定,使医学生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其次,还要善于把医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医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把医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努力学习上来。第三,及时正确引导医学生个人与集体需要发生矛盾时,能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使个人行为与集体的需要协调一致,而不为一时利益所束缚。同时,还应该认识到,需要作为人性,忽视、压抑医学生需要也就是忽视、压抑医学生个性,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因此,思想工作必须以人性化为指导,通过正确引导,把需要转化为激发医学生人生追求的强烈动机。

2从激励理论作用看,人性化符合医学生的心理动因,有着激励作用

激励的实质就是要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是点燃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向上的火种和力量源泉。人的积极性是一个内在变量,在外加压力和动力的情况下,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让个体发挥最佳效益的外在因素。

期望激励理论认为,一个人在做出成绩后,得到两类报酬。一是外在报酬,包括工资、地位、提升、安全感等。另一种报酬是内在报酬,即一个人由于工作成绩良好而给予自己的报酬,如感到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对自我存在意义及能力的肯定等等。它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设置了激励目标、采取了激励手段,就一定能获得所需的行动和努力,并使之满意。要形成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从满足回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主要取决于激励内容、目标导向行动的设置、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及个人心理期望等多种综合性因素。到了大学阶段,医学生面临着一系列心理矛盾,比如感情与理智的矛盾、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等,但在心理的各种机能上,则基本走向成熟,如感知的条理性、思维的深刻性、记忆的准确性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接近了成年人的水平。所有这些规律,都是人性化的根据,或者说是这些规律本身就是人性体现,因此,要针对医学生的心理动因,以人性化心理学为指导,采取心理动力原则,对他们进行有效地激励推动。心理动力原则,是指利用主观意识因素和客观因素,激发医学生的心理动力,激励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必须要深入研究解决激励动力的问题,这取决于个人的主观认识水平。一般来说,认识水平和向往水平是一致的。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追求。个人的理想和目标越远大,学习工作的动力就越大。当然,动力与目标并不完全一致,选择目标要从医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过于容易的目标,虽有成功的把握也不能进一步调动心理动力,潜力不能发挥;选择过于尖端的目标耗尽心理能力,难以实现预期目的。应该要求保持一种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向往水平。要针对医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让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都能提高一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在实现既定目标中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增强他们排除困难的决心和毅力,通过正确有效地激励,提高心理认知,提升人生追求、升华人生理想,使他们强烈的动机和创造性处于正常发挥的状态。

3从身心发展规律看,人性化符合医学生的年龄特点

从身心发展规律看,医学生正处于第二断乳期,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医学生,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对成年人的依附,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子”,要求以成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行动上有很强的反抗性。具体表现为对权威强制的反抗、对不同意见的反抗、对教育的反抗、对束缚和干涉的反抗等。同时,医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还不稳定,比较容易受社会各种思潮所左右。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种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思想观点难免对一些医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易于偏激,产生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另外,医学生同成年人相比,尽管有一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但还比较动荡多变,情感上带有明显的两极性,行动具有不稳定性和缺乏克制力。这些心理特点,都要求我们在开展医学生思想工作中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可见,依据心理变化规律,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认识、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人性化的心理学角度去指导思想工作,是不断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水准和道德境界、提高思想工作实效、做好新时期医学生思想工作的又一重要途径。

关于医专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_心理学论文 第七篇

                   作者:裴根祥 汪华伟 刘惠君

论文关键词:医专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人格问卷

论文摘要:目的研究医专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探讨医专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天水卫校20xx级608名新生入学3个月后进行调查。以相关因素为自变量,大学生人格问卷等级为因变量。研究其相关性。结果一类问题的检出率为7.89%,二类问题的检出率为29.93%,三类问题的检出率为62.17%。结论医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择业方式的改变,人们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人际关系日益复杂。而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个人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作为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生要接受大量知识,导致其心理冲突乃至心理疾患的产生,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本文通过调查医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影响其心理健康因素进行,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天水市卫生学校20xx级608名医疗、护理专业专科新生为研究对象。WwW.meiword.cOm其中男生245名、女生363名,年龄(16.00~1.96)岁。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采用樊富珉等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主要以新生为对象,调查新生入学时的精神状况,以了解学生是否有神经症、身心疾病、精神症以及其他状况(烦恼、迷惘、不满等)。upi问卷由60个项目构成,其中4个项目是测伪尺度,其余56个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项目。另有4道附加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以及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的治疗、有什么咨询要求等。upi得分最高为56分,最低为0分。

1.2.2调查方法新生入校3个月后由统一培训的班主任对其说明调查目的、问卷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当场发放问卷并收回。发放问卷608份,收回有效问卷608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

2 结果与

2.1医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见表1)

由表1可见,二类及以上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7.83%,值得高度关注。

2.2医专新生常见心理问题(见表2)

由表2可见,医专新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由于父母期望值过高也导致其出现自卑等负性心理,影响医专新生身心健康。

2.3医专新生upi评分性别、生源地比接(见表3)

由表3可见,女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男、女生之间up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新生心理问题较农村突出,城市、农村医专新生up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医专新生忌体心理健康状况

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不少医专新生出现心理障碍甚至严重的精神疾病。有资料显示,大学一年级新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5.75%t,1,并且大学生精神疾病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次调查发现,二类及以上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7.83%,主要表现为各类神经症,如精神症倾向、悲观厌世、心理矛盾冲突激烈,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

由此可见,医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校应密切关注并建立各级预防机制,做到早预防、早知道、早干预,以保障医学生心理健康。

3.2不同性别间曲比按

调查表明,女生心理健康问题较男生严重,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结果与有关研究一致圈。这可能是由于女生受传统教育影响较大,相对多愁善感、胆怯、退缩和懦弱,适应环境能力较差。另外,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女生的性发展稍慢于男生。因此,医专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得到关注。学校应帮助女生客观认识自我,认识性别差异,克服自卑心理。

3.3不同生源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调查表明,来自城市的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农村学生。这可能与城市学生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城市生活环境以及自身各方面见识与农村学生有很大差异有关。同时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城市学生往往不愿去农村工作,就业面较农村学生窄,以致城市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比农村学生相对较高。因此,学校应帮助城市学生客观认识社会,自我,适应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效宣泄压力,改善和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谈医学院校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逆反心理探析及对策_心理学论文 第八篇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校;逆反心理;对策

论文摘要:医学院校学生由于所学专业、学习动机、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对大学英语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直接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因此消除这种逆反心理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克服逆反心理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模式、制订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学意义上的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交互的过程。而在当前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中,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医学院校一、二年级学生刚刚走出高中校门,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有很浓的兴趣和热情,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稳定的,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就会消逝,对大学英语学习就会表现出一种反感、厌烦的态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逆反心理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状态,是人在感情上的反感、烦闷的体验。感兴趣一失去兴趣反感和厌烦,这种变化过程实质上就是逆反心理的发展和生成过程。

1医学院校学生英语学习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1不能适应由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医学院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时期在大学一、二年级,这阶段是学生从高中步人大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学生认知心理发生剧变的关键时期。我国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各有其侧重点,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英语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学英语教师通常会系统的讲解语法、词汇知识,进行题海战术。wWw.meiword.cOm学生做什么样的题,怎样做都是在教师的安排和监督之下进行的,这样就造成了大部分中学生缺乏自学能力,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到了大学阶段,英语的学习重点和要求都发生了改变,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可见大学英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上,课堂上的信息量会加大,课后自主学习的内容增加。因此,大学教师往往以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多开口、多动手、积极主动地学习。

刚进入医学院校学习的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适应这些变化,对大学教师所给予的充分自由反倒不习惯,认为大学教师不负责任,对于英语学习,感到无从下手,很难适应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从而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英语学习热情降低,对大学英语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1.2把“过级”作为唯一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指出:当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可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在一次对于临床专业200名新生的问卷调查中,关于大学新生的英语学习的动机这一项设计为多项选择题,调查结果为:5%的学生选择了“想了解说英语国家的风俗和文化”;83%的学生选择了“顺利毕业,获得学位或四、六级证书”;9%的学生选择了“为了考研和出国”;3%的学生选择“无明确学习动机”。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把通过四、六级获得学位作为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而近年来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一直都是医学院校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大学英语四级改革后难度加大,对于听力,书面表达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听、说等语言综合运用水平总体相对较低的医学院校学生面对改革后的英语四级考试时,普遍会产生激烈的内心冲突、精神紧张,造成心理压力,产生焦虑。这种焦虑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渐消失,产生抵触心理等方面。

1.3其他课程的干扰

在我国的中学阶段,英语是“主科”,学生几乎每天都要上英语课,做英语练习题;而进入了大学阶段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学生,除了学习大学英语以外,还开设了很多重要的医学专业课,学习负担很重,学生无法兼顾公共英语和医学专业课程,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发生了变化。而在大多数的医学院校,英语都是必修课,很多学生是被迫学习英语的,久而久之就会对英语产生了逆反心理。

1.4教师教授不得法,“学”与“用”脱节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了医学院校外语教学的新要求。而医学院校面临着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低、高分低能、聋哑英语等问题和弊端日益突出,这一系列问题的实质就是“学”与“用”的脱节。 当前很多医学院校的英语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英语课程流于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师生的相互交流。学生艰苦学习英语多年后,学到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不能达到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最终目的。学生也认为现在所学的大学英语内容不实用,与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无关。

2如何克服医学院校学生的逆反心理

2.1培养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新的,要让学生多了解英语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灵活多样的教学方给学生带来趣味性和生动性,必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引。

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外语学习动机的培养。要让学生了解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外语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外语这个工具医学院校的学生可以了解先进的医学信息和高新技术。学好外语对他们的工作、学习大有裨益;社会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外语要求越来越高,学好外语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学生树立了外语学习的正确动机,他们外语学习的效果必然会得到提高。

2.2提高教师素质

在公共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最需克服的是由于任务重、课时多、班额大、压力高而产生的“良心教学”、“责任教学”的心态。最应提倡的是实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换,不仅用一颗爱心和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医学院校的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及时了解教学改革的信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医学院校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做到常教常新,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3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近几年,高等学校扩招以后,一些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而大班授课是近期国内高校扩大招生以来英语教学的趋势,大班授课对教学手段、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利用多媒体及更先进的网络技术,是改革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大班英语教学取得成功的技术保障。

传统教材的学习是单向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弥补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对教材的多种信息进行交互式操作,这有助于弥补单纯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陷,克服传统教学中抽象、枯燥的弊端,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定势的“审美疲劳”。

2.4制订分层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杨惠中教授(20xx)指出: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科学的测试工具,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客观的、公正的评价,反映教学中的长处和短处,为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可见建立合理公正的教学评价方式,对于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尤为重要的。医学院校也不应该把过级当做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对于不同起点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于学生获得的成绩要积极鼓励。教师尽可能设计出适应不同学生的评价标准,真正实现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3结语

在如今的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心理问题。而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常常都被学校和教师忽视,因此,医学院校应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力,逐步提高医学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

医院八荣八耻论文-知荣辱树新风之我见 第九篇

追求健康而成熟的道德人格是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和思想基础,也应是医院管理人员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国历来注重“为人之道”,崇尚“人格尊严”。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把人格的尊严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宝贵。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伦理竞争已被提上日程。医院管理者的道德人格高低,道德人格完善程度与医院管理成功与否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加强医院管理道德研究,清除在追求“权力本位”中产生的病态人格影响,构建健康的医院管理者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医院管理者道德人格的构建是加强医院管理和保证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要求现代医院管理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亟需培育一大批具有良好人格素质和卓越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很多事例表明,管理人才的才能固然重要,但是如果“道德人格”素质低下,也就失去了正确发挥才能的主体性。西方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再完善的制度设计也会因不完全信息和高昂的监督成本,不能完全杜绝道德风险的危害。

因而,医院管理者的道德约束和人格自律是十分必要的。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医疗市场更是有别于其他商品交易的特殊的商品交换领域。我国不仅有工商业界传统的儒商文化和人文伦理意识,传统医德的内容更是丰富。要适应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和与国际医疗市场接轨,医院管理者道德人格构建对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的深入发展具有深层的伦理价值。!“,医院管理者道德人格的构建是医院管理伦理和医院文化建设的保证医院管理道德人格素质是医院管理伦理的轴心,医院管理者的人格塑造是医院管理伦理建设的重点。医院管理者是医院文化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广者,在医院文化建设中起着核心作用。医院管理者道德人格是凝聚员工,振兴和发展医院的保证。有了医院管理道德人格的示范和影响,就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结成上下同欲的”命运共同体“,与全体员工一起共同迎接市场的挑战并取得成功。

医院管理道德人格的构建是建设精神文明和文明的需要医院管理者是一个精英群体,也是社会注目的焦点。他们的道德人格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社会效应。他们的道德人格风范不仅是个人的或是医院的财富;更是全社会的财富。他们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所以,强调和看重医院管理者道德人格的构建是精神文明和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伦理道德进步的需要。如果医院管理者忽视其道德人格构建,居功自傲,忘乎所以,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那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也不仅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损失。!医院管理者道德人格构建是现代医院管理的内在应有之义当今的管理趋势是日益走向软化,即“软”管理在管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管理者的角色已从过去的“说教者”变为今日的“谈心者”、“引导者”,柔性管理、管理、全员管理正在广泛应用。我国的国家性质,为实行管理奠定了基础。医院管理者与全体员工在地位上和利益关系上都是一致的,开展“伦理管理”更具有内在的依据与合理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医院组织的松散化与扁平化,劳动工时的弹性化,员工素质的高智能化,人员流动经常化,那种依靠强硬规章和有形“组织”来约束员工已不合时宜,采用“道德”管理将越来越成为医院管理者们开发员工智慧和凝聚人心的管理之道。

-医院管理者道德人格构建的基本原则与做法-“明德造势,发挥环境优化原则重视医院管理道德建设,营造正确的价值导向、是非观念、行为准则的综合社会道德文化氛围,有利于形成培养优秀医院管理者的良好社会氛围。在道德环境的强大导向力和约束力下,形成社会关注医院管理决策者阶层,医院管理决策者阶层关注社会、回馈社会的良好机制,促使医院管理者群体健康成长。

-“,德育修身,发挥主体自省原则修身是智、情、意三者的有机结合。要磨砺坚强的道德情感和意志上的自制力,思想意识只有借助于情感和意志的推动,才能付诸实践。古人提倡”吾日三省吾身“,道德修养应”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医院管理者道德人格的形成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来提高自律意识,发挥人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复杂的医院管理实践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考,科学决策,向着更高的道德境界迈进。

-“!

机制驱动,发挥利益激励原则医院管理者与医院的整体利益共存亡。医院管理者追求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个人利益是应该受到保护和鼓励的。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使医院管理者的利益和广大员工及整个医院的利益共生、共荣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建立和完善医院管理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可以促使医院管理者履行道德规范,防止和杜绝“道德风险”的发生。医院管理者良好的道德人格形象代表着医院的整体形象。鲜明丰满的医院伦理形象是医院宝贵的无形财富,这不仅能增强医院的竞争优势,也是医院管理者的道德人格利益所在。

行为践履,发挥道德实践原则医院管理者在医院管理中,为着自己的信念与追求,不畏竞争,不为私利,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只为深沉的使命感所驱动。医院管理者道德人格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漂亮词句,而是一种身先士卒的表率。确立和实践道德,切忌偏狭的功利思想,搞虚假的“包装”、“炒作”,借此谋私。

《医院八荣八耻论文-知荣辱树新风之我见》来源于上文库网,欢迎阅读医院八荣八耻论文-知荣辱树新风之我见。

医药化工专业中职学生就业主要途径探讨_中等教育论文 第十篇

[摘 要]中职医药化工专业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应运而生的,目前我国的制药行业发展十分迅速,急需大量医药专业的操作工,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但医药化工专业中职学生的就业状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实践锻炼五种途径对中职学生就业进行了探讨,为医药化工专业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中职学校;医药化工;学生就业

  中职医药化工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 为了迎合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而设立的。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主要是为生产企业培养一线操作工, 中职毕业生应该是社会上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兼具的人才。我国医药行业起步较晚,发展得不完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相当迅速,每年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在当今整体就业环境不佳的情况下, 中专生就业形势格外严峻,就业压力就显得格外加重。因此必须对医药化工专业中职学生就业途径进行探讨,以促进医药化工专业的健康发展。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社会认知程度低。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化工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化工企业都是污染较大,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尤其对现代的医药行业认识不足,大部分家长不愿让孩子学习 医药化工专业,即时学习医药化工专业也不愿意让学生去相关医药企业就业,所以该专业学生人数及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成为突出性的问题。wWw.meiword.COM

 用人单位对中专生认识不到位

    医药 企业不切合实际地对一些并不需要大学生的岗位招聘大学生。这种做法即造成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 又使从业者觉得大材小用, 怨而不敢言, 使工作情绪受到压抑, 不能激发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力。企业用人上的错误定位, 使大学生占据了适合中职生的就业位置, 也破坏了人才的流动。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招之就用,注重实用。

 学生的就业观念保守

 学生在就业时要求工资高、环境好、单位大。其次是就业范围窄,习惯在本地寻找就业机会,有守着“家”的观念。另外强调所找的工作和所学的专业一定要一致,怕吃苦,过于强调自我享受。

自身素质不高

 首先是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不系统、不扎实,学习存在浮躁的心理。其次是综合素质不强,交际沟通能力弱,敬业精神、共处协作能力差。另外是动手能力差、工作能力欠缺,缺乏创新能力。         对医药化工专业中职学生就业建议

 深化教学改革,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程改革,制定校本教材,与生产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修改教学计划,全面为学生就业服务,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关键。坚持以学生就业为本,创新办学理念。学校不仅是把学生招进来,更重要的是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要面向人才市场,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对医药化工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是选聘人才的首选因素,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实现对接的直接因素,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对于学生的择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理论基础较差,而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培训一线操作工,职业技能对医药化工专业中职学生而言是生存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大技能训练的力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企业对学生的需求。

 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强化办学模式。将学生毕业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结合起来,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训练。采取企业和学校联合培训的模式,紧贴用人单位和学校毕业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岗前职业技能培训。毕业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对企业单位用工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有利于毕业生尽快融入企业中去,缩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促使学生早日成才。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 职业的变化也是随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改变的, 一次就业很难是终身就业,。要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从低层、一线、基层做起,逐步掌握各项技能,以适应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充分认识自我,理性就业。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

 合理规划,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这一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训。在计划的实现过程中及时的修正,不断的完善,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激发学习的热情。加强道德的修养,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只有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信赖。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扎实的基本技能是中职学生自我发展、生存的基础。

 强化就业工作指导、保障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的服务。扩大就业指导范围。就业指导工作现在已不是单纯毕业生的工作,因此要从新生入学抓起,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分类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针对性。深化就业指导内容,开展就业市场的调研、,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对就业岗位的要求,把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动性。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质量。

[参考文献](1)张培德,蒋明军,朱坚强.就业与职业——《一把握通向社会的钥匙》.上海:上海中医大学社。

(2)潘恒曦,《大中专学生就业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

(3)杨传裔,《中专生就业指导》,重庆大学出版社。

(4)刘先银,《中专生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中国林业出版社。

文章地址:www.myenblog.com/a/285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