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觉醒年代-读后感1700字

时间:2023-05-25 10:58:57 | 作者:未知

延乔路虽短,但尽头却是繁华大道。这短短的路途,却经历了一百年的艰苦奋斗。这盛世,如你们所愿。这盛世,我们会是你们的双眼,替你们看遍。——中国人延乔路下,鲜花拥簇包围,成千上万的时空来信真诚热烈。看优秀电视剧《觉醒年代》后,又读《细说觉醒年代》,一张张感人肺腑的历史写照,一排排铿锵有力的文字,一个个坚定不移的身影,打碎时空屏障,直击心房。不禁执笔落墨,以抒胸臆。正是他们以青春之生命,延华夏之年华,他们虽逝而不朽,虽远而弥存!

拨浮世之雾,弘自强之风。有一位声名远扬的父亲会让他们踏上捷径,享有特殊优待?事实并非如此。相反,陈独秀执拗的性格和固执的思想,使得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两人与父亲并不十分亲近,甚至时有争吵。面对日益恶化的父子关系,陈独秀固执己见,认为男儿当自强。延乔两兄弟也偏要自讨苦吃,宁可自己到码头当苦力,扛大包挣钱养活自己,也不愿接受父亲陈独秀的接济。这份肯吃苦的劲头和坚持到底的品性倒是与父亲如出一辙。揆诸当下,在这个拼爹时代,有多少人仗着上一辈人的荣耀狐假虎威?又有多少人因平凡的家境黯然自卑?如此风气,怎不引人深思?陈延年陈乔年身处那般动乱年代,也坚决不借父亲一份势,相互扶持,自力更生。这种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不正是我们所缺有,也该学习的吗?

淬英雄之心,铸青年精神。误会解除后父子三人却并没有温存多久,陈延年陈乔年不幸被捕,影视中两人牺牲前转身回眸的一幕深入人心,沉重的枷锁,血污斑驳的脸庞,却让人不禁想起那句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一笑,是无畏,是无惧,更是无悔。他们身上,何不是聚集着中国千千万万青年的影子?上个世纪20年代,国危民靡,青年奋起,时代的残酷映照出理想不灭的光辉。是谁少年成志一生践行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是谁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谁以笔为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字一句,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直指人心!这是多少人用当初的前仆后继,才换来的一个新中国。他们不啻微芒,造炬成阳,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以血肉之躯,筑起新中国的桥梁。且看志士热血,尽染华夏大地;且看青年壮气,救国于危难之际。暴雨洗不净的鲜血,狂风刮不倒的旗帜,中国青年磨不灭的意志!

百年尤未老,世纪正青春。历史的清风带着感叹,浩荡的江河载着诉说。一百年后的今天,站在延乔路上,望着尽头繁华大道,似乎穿过这百年沧桑,时空远隔,却有心灵共鸣。他们用最好的青春年华,换来今日祖国昌盛,换来我们骄傲地说:我们是中国人。安定繁荣的今天,国人永不会忘记,我们脚下绵延万里的山河,浇灌着那一代青年人的鲜血,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和平与幸福,是百年前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光明。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他们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列强直逼内陆的压迫,还是军阀割据的动荡,是百姓绝望的脸庞,还是革命尚未燃起的希望。他们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有探索,他们的革命精神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爱国情怀,感染了一代代新青年。他们生命虽远逝,精神却不朽,弥存世间,我们永远铭记,永远传承。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他们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列强直逼内陆的压迫,还是军阀割据的动荡,是百姓绝望的脸庞,还是革命尚未燃起的希望。他们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有探索,他们的革命精神与斗争精神 ,深刻传递爱国情怀,感染了一代代新青年。他们生命虽远逝,精神却不朽,弥存世间,我们永远铭记,永远传承。

历史之清朗长河浩浩荡荡,有然翻腾出龙飞于天的鼎盛,也曾回旋出积羽闭塞的尴尬,然后激荡出柳暗花明的改革开放,接着奔腾至吾辈脚下。看今朝,天眠之父南仁乐,以创新为眼,手握宇宙漫天星辰浪漫;看今朝,深海蛟龙徐一楠,以钻研为心,舞动深海万里幽壑无边;看今朝,敦煌女儿樊锦诗,以坚定为足,踏遍漠漠黄河无畏艰险向前;看今朝,壁画医生李云鹤,以求精为谋,日夜潜心修复国家宝藏不停此皆胸藏惊雷,奋发蹈厉之人,肩负时代使命,留驻四方,冲破桎浩,向阳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是的,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我们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我们若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躬逢盛世,这是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蹀躞,这是我们的志与任。高山不阻其志,涧深不断其行,流年不掩其意。禹门已准桃花浪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时代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愿我们笃行爱国志向,抓住时代机遇,学成济世文武,让青年之光闪耀寰宇,照彻大千与微尘。旭日初升,其道大光;江水泱泱,终古未央;鹰隼试翼,欲火锋芒;延乔尽头是繁华,吾辈青年胸怀壮志,携手共筑祖国未来!

文章地址:www.myenblog.com/a/273424.html